一例颈部包块的思索
范特西_ 推荐这是5月份的一个病例,刚好中级考试结束,过程中还考了这个疾病,那就跟大家一起复习一下。
患者,男,64岁,因“间断咳嗽、咳痰4年,加重1周”入院,既往曾有淋巴结肿大及甲状腺结节病史,未系统诊治。在入住呼吸科后,查房时跟临床医生说右侧颈部摸到一个包块,随后医生开了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的超声检查。
接诊患者后,我先看了甲状腺,没什么问题,后来让他头偏向左侧,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探及一低回声团,外形规则,境界尚清,范围约4.2*2.7cm,CDFI 可见血流信号



当时第一反应颈动脉体瘤?但对这个疾病了解不深,印象里似乎应该包绕颈动脉,再加上询问病史的过程中,患者自诉有肺结核病史,以及包块会有大小变化,就想偏了,一下联想到了结核性淋巴结。
于此同时,在左侧颈部相同的位置,也探及到了一个低回声团,性质类似



所以当时结论下了异形淋巴结待排,建议患者进一步检查。
之后患者做了细针穿刺和MRI增强,病理的结果只是描述性诊断

而MRI增强则直接诊断颈动脉体瘤,这与我的诊断完全不符。这个时候,我就开始翻找资料,在复习了相关颈动脉体瘤的超声知识后,才觉得当时的诊断有点想当然,而且即使考虑结核性淋巴结,也没有搞清楚结核性淋巴结的声像图该如何表现,所以就这个病例,跟大家一起再复习一下颈动脉体瘤。
————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发生于颈动脉体的较为罕见的化学感受器肿瘤。好发年龄为30-60岁,男女发病率无差别。肿瘤90%为散发性,10%为家族性,家族性颈动脉体瘤患者中有1/3为双侧性。肿瘤多发生在高海拔地区人群,临床上大多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无痛性肿物,它的生长速度缓慢,多数良性,但也可以发生恶变,恶性诊断依据一般是肿瘤发生区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或术后复发。

颈动脉体是一个细小的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粉红色组织,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后方,借结缔组织连于动脉壁上,大小不一,平均直径约3.5mm,平均体积为6×4×2mm左右,其血供主要来自颈外动脉,血液供应非常丰富,一般情况下,始终处于动脉血氧环境中。
颈动脉体是人体内最大的副神经节,为外周化学感受器之一,可以接受机体动脉血O2分压降低、H+浓度增加、CO2分压升高的刺激,这些刺激经传入神经纤维传到延髓等呼吸中枢,通过调节呼吸肌使呼吸增强增快,肺的通气量增加,机体缺氧的状态得以改善。
所以也有文献报道颈动脉体瘤好发于COPD患者中。
而目前


那它的超声表现主要为:
颈动脉分叉处低回声肿物,边界清晰,常部分或全部包绕颈内、外动脉。颈内、外动脉受压可使两血管之间角度增大,呈“高脚杯”征(或者“竖琴”征)。肿瘤主要由颈外动脉供血,内部可见丰富的肿瘤滋养血管,血流频谱多呈低阻,阻力指数为0.5-0.6,血流峰值流速为10-40cm/s。
————
现在回过头来想,该患者颈部两个包块定位均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呈实性低回声改变,外形规则,境界尚清,同时二者迫使颈内外动脉夹角增大,呈“高脚杯”征。

正常颈动脉分叉

所以对于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主要在于它的定位,以及对颈内外动脉的夹角改变。还可以补充血流来源及频谱。
最后放一下该患者的MRI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