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现代医学/传统医学?

护理学医学生 ·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来自 Android · IP 广东广东
1021 浏览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354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之前在网上看到有个讨论很有趣,就是说中医怎么怎么样,是不是科学的,然后有人说中医是落后的是土著医学;有人说现在中西医结合,都是现代医学,都是科学的。但是在其中对于中医的科学性是定义不清的,模糊地一句以中医是现代医学,中西医不分彼此,这样的言辞属实有些强词夺理。

纵观何谓之中医的“科学”?对比一下东西方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不难发现,两者都是从一开始假定一些理论来对客观事物进行定性的,希波克拉底气质血型说也好、黄帝内经五行阴阳学说也罢,都是不同地区的人对周边事物观察后的一种定义和假设。

假说是真实的吗?这需要实践来验证,那怎么用这个理论来指导实践?在过去的千年时间,神州大陆上的先辈们不断地摸索探索,他们观察事物的工具基本就是自己的五识六觉,观察的内容不限于人体著,甚至包括动植物、地理人文,这跟中国传统哲学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观非常强,将事物大体上分为阴阳两类,后续再分五行等等,他们的认识论也是更倾向于认识事物的整体作用和变化,并且由于中医是基于自身五识六觉的认识工具,不像西医那样基于物理化学等近现代科学体系的认识方法和理论,他们只能以自身尝百药后觉察身体的变化,才能认识总结出药物的四性五味,拖“黄帝”之名讳著立学说,大概是当时的人民多信奉先祖和神明,才冒名著书。

西方医学则后续托立于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基于原子说等理论,侧重于对物质的单性研究,从小到大,从点到面,根据许多化学元素、物理原理、生物机制,再迁移到医疗上面。西方的哲学体系更侧重于观察物质本身,通过控制变量定性定量方法研究事物作用原理,这样的好处是对于认识单一事物更精确,但容易忽视整体所有事物的作用以及多变量下的作用原理探索。

但没有任何一种认知方法是完全能够完美认知事物本质的,马原也说过,我们对事物真理的认识是相对的,是从相对向绝对发展的,但不可能达到绝对,只能是具有程度上的更深而无法达到顶点。

所以,中医哲学的局限性也是存在的,因为测量工具是五识六觉,倚仗主观感觉的倾向性大,需要医者自身有足够的实践能力打底,并且要求自身对事物观察和理解足够深,也就是所谓的认知能力和领悟力,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哲学体系和思考方式认知方式与过去大相径庭的情况下,这种对于中医人才的培养其实并不利。比如西医的炎症,若是一般人可能就直接理解成中医的上火,以为就是两个医学对同一现象的命名不同而已,但实际上根本不一样,炎症是炎症,你要在西医理论上去理解它才是对的,生搬硬套到中医身上就如同给人盖高帽子,中医没有炎症一说,它所观察事物内涵所得的疾病病理概念中也没有炎症,六淫疠气等才是它的病理概念,所以切不能在两个认知工具、方法和理论都不一样的体系中生搬硬套一些概念,一定要观察这个概念它本身是怎么观察的、观察哪个事物的哪个情形的,这才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真理的科学不是一家之言,而是多元的,允许有不同的看法,只不过我们曾经遭受过铁枪利炮,有些人跪了,认为自己的东西不好,但也不去真正地去认识它,辩证地分析它,合理地解释它,一昧地偏见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容易有局限性,恰恰是远离科学的态度。

其实不管假设和实践,中医都做得足够科学了。不管是人体实验,还是治疗效果,由于时代局限,传统的中医人不可能像我们这样控制精确的定性定量,也不可能有我们的测量工具,所以他们的用药都是基本直接用在人身上的,直接得出疗效,没有我们一期二期三期这样繁琐的流程,实践的科学性也是足够的,如果从疗效(同样要注意疗效指标和观察要点可能中西医不一样,但也具有共同性,就是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来看的话。可能是由于我们时代不同思维方法的缘故,我们在用药的时候都喜欢想这是什么物质,有什么作用,书上有没有写,说明书怎么说,我们的知识依赖于书本教材等,所以求证思维也偏向于现代科学求证思维,我们的理论基础也是现代科学理论,跨越两个认知体系去理解事物,的确是对人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综上,我认为中西医其实是两个并列的医学,两个认知体系不同的医学,同理还有很多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本土医学。而所谓现代医学传统医学,这要看所谓“现代/传统”是指根据医学发展时间划分呢,还是认识体系划分,还是起源时间划分?即使现代医学把中西医都囊括进去了,但也不能等同于中西医就能混为一体了,中医就是中医,西医就是西医,根本理论体系不一样,形成的东西也就不一样,不能随意结合,胡乱结合,乱搞结合反而都违背了两个医学根本原则,对患者而言,对医者而言,都是贻害无穷。

1 收藏2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