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河北沧州麻醉医生改行“安宁疗护”!

发布于 2022-07-21 · 浏览 1367 · IP 浙江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303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河北沧州麻醉医生改行“安宁疗护”!

​此文,记叙了她的人生经历。

​​从个人角度看,她是“亏”了。

因为,整体社会,对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群体,人生最后一步怎么走完?这个话题,无人能完满解答,但实实在在存在。临终前一个月的医药费,占一生医药总费80%(药品中心文章),但本人亲自把关的亲人医药费,是最优化的药物经济学成本【1】。

​​作者的安宁疗护经验体会文章,我收录转发了多次。现在倡导大社会,大健康理念,民众不解决如何正确对待老龄化社会的基本特征, 更新观念,有2个基本点,是逃避不了的。

1,巨额的医疗成本。

2,受尽折磨的人生末班车。

可以参阅本人编写的《乳腺癌双靶治疗专栏,文稿5:医药成来/生命质量性价比评估》【2】。丁香园合理用版,可检索。


2022-07-21,7:35,点评记录,辛老师


文献:

【1】药师介入大细胞癌病例的治疗小结, 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45154276

【2】-1;-文稿【5】医药成本与人生命质量性价比的评估:主题1:标题解读

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46351784

【2】-2;文稿5:医药成本与人生命质量性价比的评估(主题-2:疾病认知)

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46496844

【2】-3:文稿5:医药成本与人生命质量性价比的评估(主题-3:自我评估)

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46605325


从医18年 安宁12载

原创 郭艳汝 医生 沧州市人民医院安宁疗护科 2022-01-29 21:36 发表于河北


https://mp.weixin.qq.com/s/jJKb-Wv12u9TAZyLgr2SRw


全文(分段发送)


从医18年 安宁12载

原创 郭艳汝 医生 沧州市人民医院安宁疗护科 2022-01-29 21:36 发表于河北

收录于合集

#个人成长感悟

12个

img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SPRING

img



img

img

2004-2022:从母校河北医科大学麻醉系毕业至今,18年弹指一挥间,从毕业到现在已经工作18个年头了。

2010-2022:从虎年到虎年,安宁十二年,一个生肖的轮回,饮冰十二载,难冷炽热血。不同时期安宁是一朵多变的云,始终一样,却又从不一样。清醒且冷静接受当下,面向下一个十二年。                  

2022-未来:行至12载,静看长安时。

img


img

回望2003--苹果的种子里,有一座看不见的果园

img

img

今时今日回想2003年,有一种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不是简单重复的感觉。记得2003年初的一场非典,一直持续到7月份才趋于稳定,我们有很长时间一直是上自习课,或是老师戴着厚厚的十几层的口罩上课。更记得母校1997届毕业生李晓红,2003年4月16日凌晨,倒在了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8岁,成为第一个倒在救治“非典”患者一线的军队医务工作者。

 那年的夏天特别热,恢复正常上课和实习后,在历经长时间的封闭式管理后再次就诊的患者及家属,都或多或少有疫情后的心灵创伤。7月份的一个早晨,再平常不过,一早听到一个消息:有个胰腺癌患者跳楼了,好像是疼得受不了,再具体就不知道了。那是踏入医学院校第一次知道有的患者不是因病而亡,不是因贫困看不起病,是真正的因痛而不欲生……。23岁的医学生,还理解不到太多东西,只不过这仿佛一颗刺(癌痛到底有多痛?)+一粒种子(怎么样可以帮到他们?),埋在内心的某个角落。谁也不知道这粒苹果的种子里,18年后会有一座看不见的果园。

img

抉择时刻2010-4-4:我看到了2003年的种子破土而出

img

img

2004年大学毕业后至2010年期间,一直在从事我热爱的麻醉专业,空余时间比较喜欢看一些疼痛方面的书,一是比较感兴趣;二是从2008年医院就一直在为复审三甲做准备,其中就有要求三甲医院需要设置疼痛门诊,这部分工作是由麻醉科负责的,当时也想为主任分担一点工作。2010年4月4日,这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日子,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本院的一位同事提前给我打了电话,约我为他的一个亲戚看看是否可以打个神经阻滞,这个患者是胰头癌晚期,疼痛特别严重,已经一个月基本没平躺下睡过觉了,瘦得皮包骨。上午九点多接到同事电话,我以为患者来了,同事电话那头告诉我,患者疼得受不了自杀了。

我捡起掉在地上的手机,坐了很久才缓过来。从2003年到2010年,历史惊人的相似。

2010年4月4日,经过一夜思考,在我自认为自己麻醉专业的工作做得很好的时候,终于抛开对收入、职业发展前景的担忧,下定决心开始学习肿瘤疼痛。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进修学习、出疼痛专科门诊,从事疼痛病房工作。

2010年6月11日,一位父亲经熟人介绍找到我:女儿七岁,胶质瘤晚期,孩子疼痛难忍,非常痛苦,家人什么都可以接受,就是希望孩子少受点罪,能让孩子在妈妈怀里安静睡会儿也好。我和孩子父亲留了电话,写好了治疗方案,建议他带着孩子回家了,也是为了节省费用。看着孩子父亲离去的背影,我甚至觉得他比孩子更需要帮助,但是当时的我,是不具备这种对患儿父母在死亡教育与哀伤辅导层面主动施助的意识和能力的。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处于非常懵的状态,甚至有段时间是刻意回避这件事的。慢慢缓过来后意识到之前被我忽视的一个更让人揪心的群体:就是儿童血液病+实体瘤患者,还有他们的父母家人。自那后,也在学习儿童疼痛控制和死亡教育相关方面的资料,只不过可供参考的实在太少了。也侧面反映出一个现实:这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晚期群体,情况比成人肿瘤更令人担忧。


img

自我重建2011-2014:DNA双螺旋式生长

img

img

种子是穿梭于时间和空间的生命信息存储器。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每粒种子都可以生长成为一棵新的植株。苹果的种子里,有一座看不见的果园。谁也不知道从种子萌芽的初始阶段那些我们认为是“杂草”的植物,是如何在这片现实土地上努力破土而出、螺旋式生长的。

2011-2014:这是迷茫与追寻的四年,这是前进与倒退DNA双螺旋式生长的四年,这是搭建心目中安宁缓和医疗的框架又不断拆除的四年,这是不断自我挑战与自我否定的四年,这是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的四年,这是学会精简一切开支降低生活成本以抵消收入减少带来的内心挣扎的四年。这是从疼痛治疗到癌痛治疗到安宁缓和医疗的四年。

失去是另一种形式的得到。这四年,离开原来的专业,一心扑在疼痛门诊的工作上,完成从麻醉科“幕后工作者”向临床一线医生的角色转变,更多地了解到太多术后和离院后的患者疼痛管理是空白的。十癌九痛,很多患者从患癌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忍受疼痛的折磨,甚至还羞于说出口,很多人甚至把“对疼痛和各种不适的忍耐能力”作为一种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加以颂扬。比如我在门诊经常听到的:“大夫,只要能治好病,疼点没关系,我能忍”、“治病做手术,哪有不疼的!别太娇气了!”、“大夫,别给我父亲用吗啡,怕他上瘾。要不你开点杜冷丁吧?”、“郭医生,我父亲在外面,不知道病情,一会儿进来您就说是肌肉拉伤,千万别说漏嘴啊!”……。每天和患者、家属打交道,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也越来越意识到目前癌痛治疗的现状亟待改善。

四年时间里,发现并推进了一些工作:1、对能力范围可及的肿瘤患者,从过去的被动报告疼痛转变为主动筛查疼痛并及时跟进处理后续问题;2、推进镇痛药物规范化应用(遵循但不拘泥于三阶梯五原则),尤其是科普对“非甾体镇痛药、杜冷丁、曲马多”的盲目崇拜和超纲使用;3、关注患者疼痛之外的痛苦症状并及时处理;4、疼痛规范化治疗的介入时机被严重滞后了,很多患者到疼痛门诊求助时已经被疼痛困扰很长时间甚至由于不规范用药导致了严重的临床终点事件:出血、溃疡、穿孔、梗阻等;5、意识到身心同治的重要性,给予患者专业镇痛治疗的同时尝试在心理疏导、人文关怀方面帮助患者及家人;6、意识到部分出行困难的患者需要居家服务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7、越来越意识到缓和医疗在肿瘤中晚期治疗的重要性并规划病房设计及团队组建。多年前的种子在这一阶段有了更加坚定和明确的构建目标和努力方向。

每当我们走过一个阶段回头看,会发现走过的路都是把不确定变成确定的过程。


img

慢就是快2014-2019:顺境中善待别人,逆境中善待自己

img

img

2014-2019年,我经历了安宁缓和医疗角色的被动转变,不同的是施助者和求助者都是我自己。生活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充满突如其来的命运变换。这五年里,经历了生老病死天灾人祸、辞职照顾母亲却未给我尽孝的机会……。在经济最困难心理压力最大的时候,同时处于医生和患者家属双重人格角色无缝切换的状态下,也正在经历工作的困顿。每日坚持上班时看到来求助的患者,仿佛看到的都是自己……。那段特殊时期的经历是人生至暗时刻,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十分艰难、坚决和重大。尽管如此,经此一役,反而是让我更加豁达与不再迷惘。同时更加深刻意识到顺境中善待别人、逆境中善待自己,理解和接纳不同层次的认知水平与逻辑并适时向下兼容,是多么难得的品质。某种意义上来说,世上根本没有感同身受,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只有自己痛过、经历过,才明白别人的苦。人性善良的激发不是靠道理,而是靠经历和感受,亲身经历的苦难会实打实刻进骨子里。一个人是否有同情心,能否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吃过苦,是否体验过生活的艰辛。这段经历,也是命运赐予我做安宁缓和医疗的内驱力,更是我在自己爬出谷底后更加深刻地理解患者和家属的重要原因。正因为我失去过家人、我经历过相似的苦,才能体会患者和家属难言的痛,才会具备同理心,给予他们最直接的帮助。

每一种经历都是财富,苦难让我成长,也让我更加柔软与坚定。在这五年期间所有的经历都值得感恩,对安宁缓和医疗的理解,也从头脑层面的形式化理解打开一扇门,这扇门通往更深层的、心的理解,而这是安宁缓和医疗非常重要的核心所在。这五年里,也让我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真正用心去陪伴、倾听、理解、共情前来咨询的患者及家属。这就是“快就是慢、慢就是快、少就是多、舍就是得、所有的事都是好事”的深刻意义所在吧。

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理解每一种抉择和生活背后的不易,尊重资源分配的综合影响因素。每一种关系和帮助都保持亲密有间,一名合格的心理施助者懂得留白,止步,适时缄默。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367

1 3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