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听┃《“无痛分娩中国行”队员的故事》连载(十二)
音频原文:中国行“铁粉”-辛迪·黄(Cynthia Wong)医生

2016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任麻醉科主任

主编的产科麻醉学(第5版)翻译成中文
黄医生是位世界级的学者和受人尊敬的母亲,也是“无痛分娩中国行”的先行者和主力军!她有4个女儿,2个是自己生的,2个是从中国领养的。她两次生小孩的经历在姐妹篇《你一定要知道的无痛分娩-来自哈佛的完全解答》中细说了。"无痛分娩中国行"创始以前,她多次担任一个美国领养团的随队医生。胡灵群医生作为她以前在美国西北大学芬堡医学院的同事,帮她翻译了很多份中文医疗诊断书。
她的治学非常严谨,西北大学芬堡医学院普伦蒂斯妇女医院产科麻醉是她一手管理并完善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产科麻醉医疗教学科研中心。她总是全身心地投入,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对人对己都严格要求,坚持原则,住院医生们对她敬畏有加。由于临床和行政管理事务占据了她大部分工作时间,她选择每周少做一天临床工作,来保证她在科研上的时间(在美国,医生用少做临床工作来换取科研时间,可是要损失不少薪酬的)。
她对产科麻醉组的同事也关心备至。年轻女同事怀孕了,她会亲自动手织件小毛衣作礼物。要知道在美国手工做的东西十分贵重,得到一个医学大教授亲手织出的衣服,这件礼物就不同凡响了!每次在开会的时候,你总能见到她一边听一边手上织着毛线,这成为她最醒目的特征,也是她相当享受的时刻。也许你以为她在开小差,但冷不丁,她会给讲课的人提一个尖锐的问题。她这一心二用的本事令人叹服。每年的年终,她总是自己掏腰包,在产科麻醉组开个节日午餐会。
“进两步,再进一步(Two Steps Forward,and One Step Forward)”,2017年5月12日上午10点,在西雅图召开的北美第49届产科麻醉与围产医学会年会上,传统而著名的“弗雷德·赫尔(Fred Hehre)纪念演讲”开讲,演讲者为世人尊重的时任美国爱荷华大学麻醉科主任-辛迪·黄医生。
在演讲中,她讲述了自己独特的成长历程和为世界产科麻醉临床实践所做的点点滴滴。她作为具有亚裔血统的女性,在美国中西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长大;于芝加哥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进入芝加哥拉什(Rush)大学完成麻醉住院医师培训;在美国西北大学做心脏麻醉科医生数年,后被任命为产科麻醉主任,开始了她产科麻醉的生涯,并在此领域迅速成长,颇有建树。
她首先关注的是产妇的误吸和饮食问题,通过测定服用了泰诺后的血浓度,以此对比观察产妇和普通妇女的胃肠功能有什么异同;第二个引人注目的研究是产科麻醉神经并发症。她建立了数据库,常规产后随访发现,与产科麻醉相关的神经并发症远比产科原因导致的少见,后者是前者的100倍!最难能可贵的是,她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虽然产科麻醉常规随访时发现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常常并非麻醉所致,但她并没有简单地将责任推卸给产科一走了事,而是共同分忧解难,由此备受产科同行的尊敬;她另一突出贡献是对分娩镇痛3cm禁区的突破,让产妇少承受了平均长达8小时的产痛折磨,使全程分娩镇痛成为可能。这一研究发表在2006年《新英格兰杂志》上,令世人瞩目;世界上第一个脉冲泵是在她的启动研究及技术指导下成功开发出来的,脉冲泵的使用减少了镇痛不全的发生率,并在全世界普及开来。
西北大学芬堡医学院普伦蒂斯妇女医院产房,在她的领导管理下,科教研硕果累累,人才辈出,在美国产科麻醉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产科麻醉亚专业培训系统的建立,也是因她而催生⋯⋯她同时还尽职在临床一线工作,其能量及气场如此强大,令人肃然起敬。
在演讲的最后,她自豪地告诉大家,从2008年以来,她一共参加过7次“无痛分娩中国行”大型公益医疗活动,先后到过杭州、北京、温州、南京、上海、广州、长沙、石家庄等地。这也是为什么在当年召开的北美产科麻醉与围产医学会年会第一届中国专场上,开讲嘉宾非她莫属的原因之一。她早在2012年就设想,希望“无痛分娩中国行”能够促动中国产科麻醉、现代产房的建设,最终能和西方共同探讨专业的发展。在第一届中国专场会上,她讲了产科麻醉的历史,讲了中国产科麻醉先行者张光波,讲了历史上很多里程碑式的事例。她也为成功实现了当年的愿望备感欣慰。
每年世界产科麻醉和围产医学会年会上,她都是在被邀的组织委员会之列,世界各地对她的邀请从来没有间断过。她在世界产科麻醉领域的地位几乎无人可以替代。她如此忙碌,还兼顾审阅《麻醉和镇痛》杂志的产科麻醉部分。也是《Chestnut产科麻醉学》的主编之一,主编分娩镇痛和神经并发症两大部分。这还不是她的全部!她还根据自己的分娩过程为《你一定要知道的无痛分娩-来自哈佛的完全解答》写了科普材料“见机行事”,也为中国湖南做过很多鲜为人知之事⋯⋯
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西南医学中心的陶为科医生,曾与辛迪·黄医生多次在“无痛分娩中国行”合作。陶医生给她的评价是:平易近人,不摆架子;知识渊博,没有她不知道的文献。她回答问题时,不说我这样做、那样做,而是说:文献 A、B、C。
石家庄妇产医院麻醉科张瑾医生在2014年有过以下的感言:
“拿起手机,看着群里大家告别的话,想说些什么,却突然,眼泪掉了下来。临别的晚宴,太多的话想说,太多的照片想留下,好匆忙!过去的一周,竟然成了回忆,再相遇,却不知是何年?大洋彼岸,远隔万里,何曾想过能朝夕相处,并肩携手。相逢何必曾相识,缘来缘去,花开花落,愿有缘能够再相见。夜色深沉,回忆却如潮水般涌出。一周来,我们天天早出晚归,亲密无间的日子历历在眼前⋯⋯
辛迪·黄医生作为一个世界级的产科麻醉学教授,您不说话的时候也有一种难以形容的威严,让我不由得敬仰!靠近您,却突然发现没有了那份严肃,只有亲切、和蔼。当我试着用你们的语言交流,却发现您的言谈就像夏天的小溪,缓缓的,暖暖的,流进我的心里,让我从繁忙中松弛下来,从紧张中放松出来。喜欢听到您的声音,不愿意漏掉您的每一次教导,相信我们一定有机会再相逢!
时光匆匆,到了说再见的时候。那份不舍,难以言表。回首以往,人生能有几次相逢?你们的无私大爱让我感动。几天来,在这个团队中,我感受到的是真实、平等、快乐、充实、积极向上。我们开心的笑声仿佛还在耳边,我留恋,我不舍。想起明天不能亲自去道别,忍不住潸然泪下,何时还能再相逢?
远来的朋友,在这里道一声珍重,明天的行程会很辛苦,祝福一切平安顺利!友谊地久天长!......”
黄医生,一位带有50%中国血统的美国人,一个保留着东方人的谦虚和脚踏实地作风的医学教授。当2007年中国行第一次筹备运作时,她和胡灵群医生是仅有的两位志愿者,因人员不齐而未能成行。2009年因为中国禽流感临时取消了预定行程,她也是33个受累的队员之一,但她坚定地和胡医生说“我会和你一起走下去”,至今让胡医生不能忘怀,也让“无痛分娩中国行”走到了今天。2010年第二次中国行,她果然还是其中一员。自从有了“无痛分娩中国行”以后,她有限的年休假,一半以上放在中国,从2008年的10天到2010年的14天。2010年在中国的时候,有人问她想不想家,她脱口而出“怎么不想?”不仅如此,她还受胡灵群医生的委托,再次利用自己的周末到北京成为2010年中国麻醉年会产科麻醉部分的主讲,并为了帮助减少会议的开支,毅然放弃了应得的讲课费。为了能帮助中国的产妇用上分娩镇痛,2011年她在中国的时间延长到了20天!她知道中国产科麻醉需要她,中国的产妇更需要她!2010年她被授予"温州市雁荡友谊奖",对此她非常珍惜,于次年的2011年8月21日,带着她的大女儿,前往温州领奖。
当年,“安全、无痛”就是她提出的口号!“无痛分娩中国行”产科麻醉细则的第一版也是她于2008年在杭州撰写而成;2009年的南京市妇幼保健院12,793人产程早期分娩镇痛研究是她审阅的;2014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椎管内分娩镇痛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是她审批的;2014年,她亲临石家庄实地考察后,为中国数据的真实性做证,2015年以通信作者帮助发表了举世震惊的”无痛分娩中国行”石家庄妇产医院近2万例的自然临床试验结果;2016年,她离开西北大学,去了美国爱荷华大学任麻醉科主任,在安顿好科室和家人后,她2018年再次参加了中国行活动,并专程探望了北京的张光波医生。至此,她从2007年起,先后8次成行,是参加中国行次数最多的志愿者之一。

2018年在北京和张光波合影

主编的产科麻醉学(第4版)翻译成中文
她为中国产科麻醉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她让我们想起当年的白求恩大夫。全世界孕妇该为她对安全无痛分娩的贡献感恩,我们中国的孕妇更需要感激这位默默为中国围产事业耕耘的美国医生、国际学者、“无痛分娩中国行”铁粉、爱心天使!
下回预告:樊莉(Li Fan)医生
最后编辑于 2022-07-24 · 浏览 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