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跌倒概率升高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跌倒概率升高
健康报,2022-06-15(6)
特约记者 衣晓峰
在我国,跌倒已成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重要原因。为全面了解我国老年人跌倒的发生情况,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特聘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荣誉高级研究员田懋一博士,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伤害预防研究室雷蕾主任等人共同完成了课题《1990年至2019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跌倒疾病负担研究》,相关学术文章最近在国际期刊《柳叶刀·公共卫生》在线发表。
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是由世界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初牵头发起的,于1993年发表了第一份世界研究报告。该报告覆盖了8个地区和5个年龄组,分析了包括107种疾病和483种后遗症在内的全球健康问题。GBD研究首次引入了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指标,综合考虑了死亡和伤残对人口健康的影响。在“全球疾病负担2019”基础上,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哈尔滨医科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学者组成的科研团队,全面系统分析了1990年至2019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跌倒疾病负担的时空变化。本文通讯作者田懋一教授对这项研究进行了解读。
跌倒风险在增加
从1990年至2019年的30年间,我国不同省份、性别、年龄组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跌倒概率明显升高,这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明显加大有关。自2009年起,国家基本公卫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中,明确要求相关机构对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提供防跌倒措施的健康指导。但我国尚缺少高质量的干预性研究证据可用于指导老年人预防跌倒。同时老年人普遍认为跌倒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缺乏预防跌倒意识和防护手段。
性别差异不明显
在这30年间,我国老年男女跌倒的发生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率均无明显差异。在此之前,性别差别已被广泛报告为跌倒的危险因素,但本研究仅在特定性别-年龄组中发现老年男性和女性的跌倒疾病负担存在显著差异。预防老年人跌倒应从性别平等的角度出发,并考虑不同干预措施对于不同性别老年人的适宜性。
80岁以上最危险
80岁及以上老年人是跌倒高危人群,这部分人群的跌倒发生率在过去30年中“水涨船高”。跌倒是因骨折致残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髋部骨折。田懋一介绍,在高龄老人中,约35%的髋部骨折患者无法恢复独立行走,25%的患者需长期家庭护理。80岁及以上老年人一旦因跌倒而骨折,将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同时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从降低老年人骨折的角度出发,预防跌倒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具有良好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
不同地区有差别
30年间,我国31个省份的跌倒发生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率有明显差异。其中,2019年浙江省和福建省的老年人跌倒发生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率较高;1990年至2019年四川省、云南省、湖北省的跌倒发病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率增幅最大。这提示这些省份要适时开展设计严谨的老年人防跌倒干预方案。此外,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跌倒发生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率最低,这两地的跌倒发生率在过去30年中上升幅度也最小,跌倒伤残调整寿命年率还有显著下降。但当前尚缺乏对其深层次原因系统阐述。
基于上述科研结果,田懋一教授提出如下三点建议:一是在老年人中大力开展跌倒预防的宣传教育,普及科普知识,尤其要面向高龄老年人群体;二是性别平等观念应贯穿于老年人跌倒预防的设计和实施全过程;三是各级政府部门需给予老年人跌倒预防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尤其在老年人跌倒发生明显上升的地区。总之,需要各行各业齐心协力共同创造支持环境和机会,才能让每个老年人都能享受高质量的、健康的老年生活。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