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汇总(二)
77.网膜囊:
网膜囊是小网膜和胃后壁与腹后壁的腹膜之间的一个扁窄间隙,又称小腹膜腔,为腹膜腔的一部分。
78.肠系膜:
肠系膜是将空、回肠系连固定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整体呈扇状。
其附着于腹后壁的部分称肠系膜根。
肠系膜两层间含有肠系膜上血管及其分支或属支、神经、淋巴管等。
79.腹膜陷凹:
在直肠与子宫之间由腹膜移行所形成的较深的陷凹,叫Douglas腔,又称直肠子宫陷凹。
直立或半卧位时,为腹膜腔的最低点。
腹膜腔内的积液多积于此,故临床上可从阴道后穹穿刺抽液。
80.Douglas腔:
小网膜是由肝门向下移行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结构。
由右侧的肝十二指肠韧带和左侧肝胃韧带两部分组成。
81.肝肾隐窝:
肝肾隐窝位于肝右叶与右肾之间,其左界为网膜孔和十二指肠降部,右界为右结肠旁沟。
在仰卧时,肝肾隐窝是腹膜腔的最低部位。
82.网膜孔:
网膜孔在第12胸椎至第2腰椎体的前方,成人可容1~2指通过其上界为肝尾叶,下界为十二指肠上部,前界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界为覆盖在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
83.体循环:
血液由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再通过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心冠状窦返回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体循环(大循环)。
主要特点是路程长、流经范围广,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并将其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运回心。
84.肺循环:
血液由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肺循环(小循环)。
主要特点是路程较短,只通过肺,主要使静脉血转变成氧饱合的动脉血。
85.房室交点:
房间沟、后室间沟与冠状沟的相交处称房室交点,是心表面的一个重要标志。
此处是左、右心房与左、右心室在心后面相互接近之处,其深面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等结构。
86.卵圆窝:
右心房内,房间隔右侧面中下部有一卵圆形凹陷,称卵圆窝,为胚胎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87.Koch三角:
右心房的冠状窦口前内缘、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和Todaro腱之间的三角区,称Koch三角。
此三角的前部心内膜深面为房室结。
88.三尖瓣复合体:
三尖瓣环、瓣尖、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称三尖瓣复合体。
它们共同保证血液的单向流动,其中任何一部分结构损伤,将会导致血流动力学上的改变。
89.主动脉窦:
主动脉口周围的纤维环上附有3个半月形的瓣膜,称主动脉瓣。
每个瓣膜相对的主动脉壁向外膨出,半月瓣与主动脉壁之间的袋状间隙称主动脉窦。
有冠状动脉开口。
90.心包横窦:
为心包腔在升主动脉、肺动脉干后方与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前方间的间隙。
从横窦左、右侧入口可伸入两个横指,当心直视手术需阻断主动脉、肺动脉血流时,可通过横窦从前后钳夹两个大动脉。
91.心包斜窦(Haller窦):
位于左心房后壁,左、右肺静脉,下腔静脉与心包后壁之间的心包腔。
手术需阻断下腔静脉血流时,可经过斜窦下部进行
92.动脉韧带:
在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连于主动脉弓下缘的一纤维性结缔组织索,称动脉韧带,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遗迹。
93.颈动脉窦:
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部膨大部分。
窦壁外膜较厚,其中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稍称压力感受器。
94.颈动脉小球:
颈动脉小球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动脉杈的后方,为化学感受器。
95.掌浅弓:
掌浅弓由尺动脉末端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
位于掌腱膜深面,弓的凸缘约平掌骨中部。
96.掌深弓:
掌深弓由桡动脉末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
位于屈指肌腱深面,弓的凸缘约平腕掌关节高度。
97.腹腔干:
腹腔干为一粗短的动脉干,在主动脉裂孔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前壁,迅即分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
98.静脉:
静脉是运送血液回心的血管,起始于毛细血管,止于心房。
99.危险三角:
是指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
因面静脉缺乏静脉瓣,并与颅内的海绵窦交通,故面部发生化脓性感染时,若处理不当,可导致颅内感染
100.静脉角:
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成头臂静脉,两静脉汇合部称静脉角,是淋巴导管的注入部位。
101.椎内静脉丛:
椎内静脉丛位于椎骨骨膜和硬脊膜之间,收集椎骨、脊膜和脊髓的静脉血。
102.椎外静脉丛:
椎外静脉丛位于椎体的前方、椎弓及其突起的后方,收集椎体和附近肌肉的静脉血。
103.淋巴:
淋巴管道和淋巴结的淋巴窦含有淋巴液,简称为淋巴。
104.淋巴结门:
淋巴结的凹陷侧中央处为淋巴结门,有神经、血管和输出淋巴管出入。
105.局部淋巴结:
引流某一器官或部位淋巴的第一级淋巴结称局部淋巴结,临床通常称哨位淋巴结。
106.乳糜池:
乳糜池位于第1腰椎体前方,呈囊状膨大,接受左、右腰干和肠干。
107.Virchow淋巴结:
左侧斜角肌淋巴结又称Virchow淋巴结,位于左侧前斜角肌的前方。
患胸、腹、盆部的肿瘤,尤其是患食管腹段癌和胃癌时,癌细胞栓子可经胸导管转移至该淋巴结。
108.巩膜静脉窦:
位于角膜与巩膜交界处的环行管道,是房水流出的通道。
109.视神经盘:
视神经起始处的圆形隆起,此处无感光细胞,不能感光,故称盲点。
110.结膜:
覆盖在眼睑后面和眼球前面的一层薄而光滑、富有血管的粘膜。
按所在部位可分为三部分:
球结膜、睑结膜和结膜穹窿。
111.眼球筋膜鞘(Tenon囊):
眼球与眶脂体之间薄而致密的纤维膜。
向前在角膜缘稍后方与巩膜融合在一起,向后与视神经硬膜鞘结合。
112.瞳孔:
虹膜中央的圆孔称为瞳孔,光线由此进入眼球,可因瞳孔括约肌和开大肌的活动改变其大小。
113.鼓室(tympaniccavity):
由颞骨岩部、鳞部、鼓部及鼓膜所围成的不规则含气小腔,内有听小骨、韧带、肌、血管和神经等。
114.前庭:
骨迷路的中间部分,位于颞骨岩部的近似椭圆形的腔隙,有前后内外四壁,前部通耳蜗,后部有5个孔通骨半规管。
115.咽鼓管:
连通鼓室与鼻咽部的管道,外1/3为骨部,内2/3为软骨部。
其作用是使鼓室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相等,以保持鼓膜内、外两面的压力平衡
116.面神经管凸:
在鼓室内侧壁前庭窗后上方的弓形隆起,此隆起内有面神经管的水平段通过。
此骨壁骨质甚薄,甚至缺如,中耳的炎症或手术易伤及面神经。
117.螺旋器(Corti器):
位于内耳膜迷路蜗管的基底膜上,为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的刺激。
118.壶腹嵴:
各膜半规管的膜壶腹壁上隆起的结构,是感受旋转变速运动刺激的位置觉感受器。
119.灰质(皮质)、白质(髓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树突集聚之处,在新鲜标本上呈灰色,称灰质,在大、小脑表面形成的灰质层称皮质。
神经纤维集聚之处,因神经纤维外面包有髓鞘,色泽白亮,称白质,位于大、小脑深部的白质称为髓质。
120.神经核和神经节:
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成一团,在中枢神经内(皮质以外)称神经核;在周围神经内称神经节
121.纤维束、神经: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起止、行程与功能相同的一束纤维,称纤维束;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集聚成粗细不等的神经纤维束,称神经。
122.网状结构: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状,网眼内含有分散的神经元或较小的核团,这些区域称为网状结构。
123.突触:
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及感觉器细胞与神经细胞之间特化的接触区域。
124.灰质:
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聚集部位称为灰质,因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
125.白质:
白质是神经纤维在中枢部积聚的部位,因髓鞘含类脂质、色泽白亮而得名。
126.髓质:
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白质被皮质包绕而位于深部,称为髓质。
127.纤维束:
中枢内起止、行程和功能相似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形成纤维束。
128.马尾:
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前后根在椎管内下行到达相应的椎间孔在脊髓的末端连同终丝一起形成马尾。
129.脊髓休克:
脊髓半横断损伤时,横断平面以下全部感觉和运动消失,反射消失,处于无反射状态,称为脊髓休克。
130.脊髓前角:
在脊髓中央管的周围是H形的灰质,每侧灰质的前部扩大称为前角。
131.脊髓圆锥:
脊髓的末端变细呈锥形,称为脊髓圆锥。
它向下延续为无神经组织的终丝。
132.网状结构:
在灰质后角基部外侧与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交织混合交错排布成网状,故称为网状结构。
133.Brown-Sequard syndrome:
脊髓半横断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位置觉、震动觉和精细触觉丧失,同侧肢体瘫痪,损伤平面以下的对侧身体痛、温觉丧失,称为布朗-色夸综合征
134.网状结构:
在中枢中,神经元散在分布于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中,神经元的胞体和神经纤维交错排布,此区域呈网状,故称网状结构。
135.内侧丘系:
由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传导同侧深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二级纤维,于中央管腹外侧左、右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锥体的后方转而上行,形成内侧丘系。
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136.锥体:
在延髓腹侧面上部,正中裂两侧的隆起称为锥体,由下行纤维束-锥体束构成。
137.Luschka孔:
又称为第四脑室外侧孔,脑脊液自此流入蛛网膜下腔。
138.髓纹:
髓纹是在第四脑室底,横行于菱形窝外侧角与中线内的纤维束。
一般视为脑桥和延髓在背侧面的分界线。
139.被盖腹侧交叉:
由中脑红核发出的纤维于中脑被盖的腹侧进行左、右交叉,称为被盖腹侧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进入脊髓,称为红核脊髓束7.脑桥小脑三角:
脑桥、延髓与小脑交角处,临床上称此处为脑桥小脑三角。
140.菱形窝:
脑干背侧面中份有菱形凹窝称菱形窝,又称第四脑室底。
141.小脑扁桃体:
小脑半球向前、内、下膨出的部分,称为小脑扁桃体,因其靠近延髓并位于枕骨大孔附近,当颅内压增高时,可能将它挤入枕骨大孔与延髓之间,形成小脑扁桃体疝,危及生命。
142.新小脑:
小脑体的外侧部在进行过程出现最晚,与大脑皮质同步发展,形体最大,构成新小脑。
143.旧小脑:
小脑蚓和半球中间部共同组成旧小脑。
144.后丘脑:
后丘脑是间脑中背侧丘脑后下方,中脑顶盖的上方的部分,由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构成。
145.上丘脑:
上丘脑是间脑的背侧部分与中脑顶盖前区的移行部,包括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丘脑髓纹和后连合
146.新纹状体:
尾状核和豆状核的壳在发生上出现较晚,叫做新纹状体,是皮质下运动中枢。
147.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由边缘叶(如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等)和有关的皮质及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下丘脑、背侧丘脑前核等)组成。
它主要与情绪、行为、记忆、内脏活动等有关。
148.纹状体:
尾状核和豆状核在前端连在一起,两者合称为纹状体。
为皮质下运动调节中枢。
149.基底核:
基底核位于端脑的基底部的白质中,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150.海马:
海马是在大脑颞叶外侧面齿状回外侧卷入侧脑室下角底壁上的弓形灰质隆起。
151.苍白球:
在水平切面上,豆状核被白质板分为内、中、外三部分,内侧两部分称为苍白球。
152.内囊:
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
是投射纤维在此高度集中的白质板,在端脑水平切面上呈字形,分前肢、膝和后肢三部。
153.脊神经节:
脊神经前根、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一条脊神经干,后根在椎间孔附近有椭圆形的膨大,称脊神经节
154.腕管综合征:
在腕管内正中神经因周围结构炎症、肿胀或关节变化而受压迫,出现鱼际肌萎缩,手掌平坦,也称猿手,拇指、示指、中指掌面感觉障碍,即为腕管综合征。
155.肋下神经:
胸神经前支共12对,第12对胸神经前支位于第12肋下方,故名肋下神经
156.腰骶干:
由第4腰神经前支的余部和第5腰神经前支合成,参与骶丛的组成。
157.翼腭神经节:
也叫蝶腭神经节,为副交感神经节,位于翼腭窝上方,上颌神经的下方的一不规则扁平小节,有交感根,副交感根,感觉根,它发出一些分支分布于泪腺、腭、鼻的粘膜,传导粘膜的一般感觉和支配腺体的分泌。
158.减压神经:
是迷走神经在颈部的分支(颈心支),有上下两支,在喉与气管两侧下行入胸腔,与颈交感神经节发出的心神经交织构成心丛,调节心脏活动。
上支有一分支称主动脉神经或减压神经,分布于主动脉弓壁内,感受血液变化和化学刺激。
159.植物神经系:
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不随意的,称为自主神经系;又因为主要是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物质代谢活动,并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骼肌的运动,所以也称之为植物神经系。
160.节前纤维:
内脏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发出后并在周围部的内脏运动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再由节内神经元发出纤维达到效应器。
第一个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胞体位脑干和脊髓内,其轴突称节前纤维。
161.白交通支:
由脊神经发出的有髓鞘的节前纤维连于交感干神经节,呈白色,故称白交通支
162.内脏大神经:
由第5或第6~9胸交感干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向前下方合成一干,并沿椎体前面斜行下降,穿过膈脚,终于腹腔节
163.牵涉性痛:
当某些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的现象。
164.交感干:
椎旁节位于脊柱两侧,同侧椎旁节间借节间支连在一起,形成交感干。
交感干上起自颅底,下至尾骨,两侧交感干下端于尾骨前方合并于奇节。
交感干分颈、胸、腹、骶、尾五部,在交感干和脊神经间有灰、白交通支相连。
165.锥体系(pyramidalsystem):
有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巨型锥体细胞和其它类型的锥体细胞的轴突,组成的管理各种随意运动的下行纤维束。
直接或间接止于脑神经运动核者称皮质核束;直接或间接终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者称皮质脊髓束。
166.上运动神经元:
在组成锥体系的神经元中,那些胞体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和其它类型的锥体细胞,称为上运动神经元。
167.瞳孔对光反射:
光照一侧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一侧的反应为直接对光反射;未照射一侧的反应为间接对光反射
168.锥体外系:
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一切传导路径,统称为锥体外系,它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
169.核下瘫:
即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指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损伤后表现为迟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肌萎缩、深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等。
170.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又称深感觉
171.蛛网膜下腔:
位于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腔隙称为蛛网膜下腔或蛛网膜下隙,其中充满着脑脊液。
172.海绵窦:
位于颅中窝蝶鞍两侧的硬脑膜静脉窦。
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经过。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和上颌神经紧贴窦的外侧壁通过
173.Willis环:
又称脑底动脉环,由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互相吻合而成。
174.硬膜外腔: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的窄腔称硬膜外腔或硬膜外隙,其内有脊神经根、静脉丛和少量脂肪组织。
175.脉络丛:
在脑室的一定部位,部分血管反复分支形成毛细血管丛与软脑膜、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内,称脉络丛,分泌脑脊液。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