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李克光医案

发布于 2022-06-26 · 浏览 1299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南河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32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千金》苇茎汤与茅芳大枣泻肺汤均始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千金》苇茎汤,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原方药味颇为简单明了:“苇茎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后世医家均盛赞此方,当为治疗肺痈的主要方剂。如魏念庭《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说:“肺痈欲成未成之际,图治当早者也。苇小芦大,一物也,苇茎与芦根同性,清热利水,解渴除烦,佐以薏苡仁,下气宽中,桃仁润肺滑肠,瓜瓣亦润燥清热之品。一服再服,注云当吐如脓,可见为痈虽结而脓未成,所以可治也。”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说:“此方具下热、散结、通瘀之力,而重不伤峻,缓不伤懈,可以补桔梗汤、桔梗白散二方之偏,亦良法也。”如上两位医家的注解,均属平正精当,足供临证参考。不论肺痈脓已成或未成,均可运用本方随症加减,诚不失为治疗肺痈之主方。



至于葶苈大枣泻肺汤,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有两处条文:“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又:“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药味更为简单,仅用葶苈与大枣二味,但一般均认为此方是泻肺峻剂。因葶苈性味苦寒,能泻肺气之壅闭以治喘咳胸满,佐以大枣甘温,缓和药性,可使泻肺而不伤正气。且此方不仅适用于肺痈实热证,尚可用于痰饮病之支饮证,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说:“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明代赵以德《金匮玉函经二注》说:“支饮留结,气塞胸中,故不得息,葶苈能治结利饮,大枣通肺气补中,此虽与肺痈异,而方相通者,盖支饮之与气未尝相离,支饮以津液所聚,气行则液行,气停则液聚,而气亦结。气,阳也,结亦化热,所以与肺痈热结者同治。”又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说:“此支饮偏溢于肺也,支饮贮于胸膈,上干于肺,气逆则呼吸难以通彻,故不得息;然急则治标,故佐大枣之甘以保脾,葶苈之苦以泻肺,俾肺气通调,脾得转输,为峻攻支饮在肺之方也。”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原条文的相互参照,以及后世名家的精辟注解,可以更加明确在临证时只要辨明主证的病机相同,则异病可以同治。在处方上,如苇茎汤与葶苈大枣泻肺汤的主治病状虽不同,但在病机有关联时,二方合用,常收到相得益彰之效。所以,李克光在临证时不仅常用苇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肺痈,且常合用二方以治肺热咳喘之证。有的病例,经医院确诊为胸膜炎、胸腔积液者,亦验证了此二方合用确能收到良好疗效,现举例如下。 

林某,男,13岁,学生,1954年3月3日初诊。

患者于2月中旬患咳嗽,1周后感冒症状消失,但咳嗽痰稠一直未愈,近几日咳嗽加剧,且觉胸部胀满,右胸疼痛,去某医院门诊检查,诊断为胸膜炎、胸腔积液。患者母亲不愿其抽放胸腔积液,遂要求中药治疗。询知患者时有咳嗽,吐少量黄色稠痰,面色潮红,肌肤亦有微热,近日食欲不振,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面目亦略显浮肿,脉象滑数有力。当即诊断为肺热阻滞,水气郁遏。若不及时清降肺热,行气逐水,恐将成为肺痈重症。

处方:《千金》苇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鲜芦根50g,薏苡仁20g,桃仁15g,冬瓜仁20g,葶苈子15g,大枣5枚,甘草5g,瓜蒌皮15g,桑白皮20g。服3剂。


二诊:1954年3月7日。患者服中药后,次日开始腹泻,每日泻溏便三四次,小便量增多,尿色淡黄,胸痛明显减轻,咳嗽痰量增多,面部已不显浮肿,舌红苔黄,脉象仍显滑数。水热互结证象虽有减轻,但肺热未清,余邪尚存,当再用清肺排痰之剂。

处方:鲜芦根50g,薏苡仁20g,桃仁10g,冬瓜仁20g,瓜蒌皮15g,浙贝母15g,知母15g,桑白皮20g,车前仁15g,甘草5g。6剂。


三诊:1954年3月14日。患者再服上方6剂,病情明显好转,胸部疼痛、胀满症状消失,痰量减少,仅轻微咳嗽,饮食渐复,二便正常,面色、脉象已无异状,再处一方以助康复。

处方:北沙参15g,麦冬15g,茯苓15g,百合15g,薏苡仁15g,瓜蒌皮10g,浙贝母10g,知母10g,冬瓜仁15g,鲜芦根20g,甘草5g。7剂。

患者服完上方7剂后,再去医院门诊检查,胸腔积液已全部排出,肺部炎症已愈,随即恢复学业。



本文节选自《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李克光》。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299

3 4 4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3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