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走弯路的原因
当年高考时没有什么压力,平时学习扎实,虽然不是顶尖,但是考个本科还是很有信心。后来去了西北985,自此人生起起落落。平时不能坚持学习,关键事情上临时抱佛脚勉强过关;本科毕业后放弃考研,参加工作,工作不顺,又辞职考研;专硕规培再次陷入迷茫,忙于临床,荒废了科研,最后延毕;遇到过很多好姑娘,却都是留不住。
今天看了一段申请留学的视频,深有感触。导师们非常看重申请者的计划,申请者要清楚自己想要达到什么目标。
而我之前的目标都是模糊的。读中学是为了高考。高考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是为了什么?长辈告诉我是为了出人头地,他们说上了大学就能过上好日子。这是他们认知的天花板,来自于道听途说和想象,空洞、不具体。在这种环境里,我的认知也受到了限制。再大学里,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不知道为什么参加社团活动,不知道同学们为什么要考研,不知道积极分子为什么入党,不知道做科研有什么意义。
工作后对自己和行业有了更多认识 ,萌生考研的想法,但是读研只是为了提高水平,依然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这种情况下便会成为上级的工具,对权威唯命是从,殊不知他们只是在利用我。在忙碌中迷失了自我。
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为从有记忆开始,家庭就是很冷漠的地方,我渴望有个温暖的家,但是我不知道如何去做;匮乏的物质生活和杂乱无章的生活节奏让我只会在简单机械的活动中感受到自我;学习-考试成了我生活的主要部分,后来上班也成了生活的主题;离开了这两件事,我便陷入不知所措。
提交毕业论文后,我开始憧憬美好生活,然后焦虑于去哪工作,最后延毕敲醒了我沉睡的心灵。为什么每次我都是高分入学、低分毕业?虎头蛇尾。现在才明白,我把别人的门槛当成终极目标,拼尽全力通过入学考试,却忽略之后的事。这像极了长辈们跟我说的“**之后就好了”,入学考试是差额,毕业则是等额,但不是全额。我以前的观念其实是懒惰思维,认为进入大门就可以高枕无忧。
在长辈的认知里,大学是高端的地方,他们不知道读大学的困难,便会把读大学本身当成成功,至于毕业、考研、考博都是成功之后的事;他们把自己没有见过的世界想象成天庭,大学录取通知书就是去往天庭的通行证,而大学之后的事被统一想象成仙界内部的事。这种认知不止针对读大学,他会变成价值观,影响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我被这种狭隘的观念折磨了十几年,经历了无数无效努力和失败后,终于醒悟。
我在毕业论文致谢里想写上“睁眼看世界”的感悟,但是感觉写的太肤浅,后来删掉了;那算是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而现在已经清晰的看清了问题所在。这些感悟已经没有必要写进致谢了,在这里感谢我认识的那些追逐梦想的人,在我迷茫的时候,他们给我勇气和力量坚持下去。已经过了而立之年,我还想奋斗。
最后编辑于 2022-06-22 · 浏览 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