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气管瘘介入治疗
历史和发展
1985年Symonds首创用插入食管内支架治疗食管狭窄,但限于当时的医学技术,其穿孔率达8%-11%。Song于1990年起首先使用Z型支架X线导向下治疗食管癌与贲门癌,并在临床实践中逐渐改进支架形状。自此以后这种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并发展,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
食管-气管瘘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食管与气管之间由瘘道相通,是并不少见临床急症,其病因常见的主要是食管癌,支气管肺癌,纵隔淋巴系统原发或继发肿瘤,纵隔恶性肿瘤,支气管动脉栓塞后,放疗后,少见的为食管、气管或纵隔手术后,外伤,异物,炎症等。临床主要表现为进食或饮水后呛咳,可合并吸入性肺炎、窒息、营养不良和败血症, 患者往往由于吸入性感染等严重合并症而过早死亡。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胃管或暂时性旷置术加抗感染的内科保守治疗和瘘口修补等外科手术治疗。内科保守治疗见效慢、疗程长,效果不稳定;外科治疗手术适应症严格、手术创伤大、恢复慢。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消化道内支架植入术为食管-气管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