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书屡用屡效方——二陈消瘰汤、加味芍药甘草汤

二陈消瘰汤
【组成】半夏12克、茯苓3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玄参10克、贝母20克、牡蛎30克、白芥子10克
【方解】本方由二陈汤及消瘰丸化裁得之。二陈汤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乃化痰之祖剂。消瘰丸见于《医学心悟》所载,由玄参、贝母、牡蛎组成。《药性赋》载玄参具有“散瘿瘤瘰疬”之功,《本草纲目》云牡蛎具有“消疝瘕积块,瘿积结核”之效;甄权云贝母有“治项下瘤瘿疾”之力。此二方一个可以化痰,一个可以软坚消瘤,故组成二陈消瘰汤,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痰核、内脏肿瘤等症皆有良效。
加减方:
1.气虚者,重用参芪以补肺、脾、肾三脏之气,气行则血行,气化则痰消。
2.瘀血重者,可加当归、丹参、乳香、没药。
3.痰核瘀滞较重者,可加炮山甲、地龙、全虫、制马钱子以通络化瘀。
4.阳虚者,加鹿角片。
5.肿块坚硬者,加四味软坚汤及三棱、莪术、海藻、昆布。
【临证心悟】痰瘤之证,其病机在于,三脏(肺脾肾)亏虚为本,津液停留,外感六淫之邪与津液互结而形成热痰、寒痰之候。痰阻隧道,气血瘀滞,经络不通则形成结节肿块。
《临证备要》云:“腋下结核如卵,皮质不变,多因肝气痰浊,凝滞而成,俗称痰核。”余总结痰瘤之病因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津液不能输布运行,聚而为痰,痰随气行,窜于皮下,则成痰核;窜于五脏,痰阻隧道,气血瘀滞,经络不通则形成结节癌肿,日久则发生疼痛。余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出痰瘤效方——二陈消瘰汤。
余临床中虽多以消瘰丸治阴虚火旺之证,然凡阳虚者,可配伍附子、鹿角片,或合阳和汤,寒热同用,其功效更佳。
【验案集粹】
吴某,女,67岁。2017年8月21日初诊。
现病史:发现颈部两侧多发性淋巴结肿大,左侧颈部有一枚如鸡蛋大,右侧颈部有三枚如葡萄大小,右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就诊于无锡第一人民医院,考虑为淋巴瘤可能,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绝,遂求治于中医。刻下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口干口苦,大便黏腻不爽,舌质偏红苔白腻,脉沉细滑。
辨证:少阳夹痰。
治法:和解少阳,清气化痰。
方药:二陈消瘰汤加减。
柴胡10克、黄芩9克、党参10克、半夏12克、甘草6克、牡蛎30克、茯苓30克、陈皮10克、玄参10克、浙贝母20克、白芥子10克、龙胆草10克、天花粉10克、夏枯草15克、蒲公英20克,14剂。
二诊:药后颈部淋巴结变软,腋窝淋巴结消失,轻微口干,口苦消失,在上方加三棱10克、莪术10克、海藻30克、昆布30克,14剂。
后以此方随证加减全蝎、蜈蚣、山慈姑、猫爪草等。三月后随访得知,双侧颈部淋巴结消失,至今无复发。
加味芍药甘草汤
【组成】白芍60克、甘草60克、地龙6克、丝瓜络10克、黄芪30克、威灵仙20克、当归10克
【方解】张仲景制“芍药甘草汤”以治脚挛急,和其阴而濡养筋脉,使筋脉得其滋润,常作为解除肌肉痉挛之底方。然余在临床中单纯应用芍药甘草汤治疗肌肉痉挛时效时乏效,后发现部分肌肉痉挛与气虚血瘀关系密切,故制加味芍药甘草汤治之。
【临证心悟】腓肠肌痉挛多见于妊娠女性,或老年患者,仲景芍药甘草汤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治疗思路。芍药甘草汤见于《伤寒论》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历代医家皆以该法治疗挛急之症,提供了很多典型医案。余在临床中体悟本方取效关键在于剂量的配伍,如芍药配甘草,一般是取其等量,用量白芍30-60克,甘草30-60克。此种配伍正体现《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思想。当归配黄芪,补气生血,气旺则养肝。加地龙、丝瓜络活血通络,加黄芪益气补虚,加威灵仙善走不守,故取效甚捷。
【验案集粹】
陆某,女,78岁。2016年4月15日初诊。
现病史:腓肠肌痉挛疼痛半年,时轻时重,每天夜间发作较为明显,劳累后加重,口不干,舌淡苔白,脉弦细紧,沉取无力。
辨证:阳虚不荣,经脉失养。
治法:温阳散寒,缓解痉挛。
方药:加味芍药甘草汤。
白芍60克、甘草60克、地龙6克、丝瓜络10克、黄芪30克、当归10克、威灵仙20克、附子5克,10剂。
二诊:药后发作减轻,出现大便溏,无腹痛,继用上方加龙骨、牡蛎各30克,继进10剂。
三诊:诸症消失,继以原方半量巩固治疗。
本文摘自徐书著《徐书屡用屡效方》,特表致谢!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