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雌激素受体(ER)

发布于 2022-05-23 · 浏览 2458 · IP 河北河北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345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雌激素受体(ER)


一、雌激素

雌激素是一组类固醇激素,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细胞生长、繁殖、动物发育,包括人类。各种雌激素类似物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主要取决于其化学结构的差异[1]。

在雌激素类似物中,包括雌酮(estrone)、雌二醇(estradiol;17β-estradiol;E2)、雌三醇(estriol)[1,8]。雌二醇的活性最强[8]。雌二醇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雌激素受体(ER)配体,参与大多数生理功能[1]。

卵巢是育龄妇女产生雌激素的主要来源;绝经后,大部分雌激素产生于外周组织,尤其是脂肪组织。血浆中雌激素水平最高发生在妊娠期,雌二醇和雌酮增加50倍,雌三醇增加1000倍。循环中的雌三醇是妊娠所特有的[8]。

各种不同的环境化学物质已被证明具有与人体自然产生的 E2 相似的雌激素活性,包括杀虫剂、植物雌激素、工业废物[1,4]。天然的和合成的物质都可以作为配体与 ER 结合[1]。


二、雌激素受体

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包括两大类,这两类受体在机体内的分布具有组织/细胞特异性[2]。

1、核受体

经典的核受体包括 ERα、ERβ,位于细胞核内,介导雌激素的基因型效应,即通过调节特异性靶基因的转录而发挥“基因型”调节效应[2]。

  • ERα 在经典的雌激素靶点的组织细胞中表达[3],存在于女性生殖系统[4];
  • ERβ 是近几年新发现的雌激素受体亚型,存在于前列腺、结肠、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4]。ERβ 被发现存在于先前不会被认为是雌激素靶点的组织细胞中,如血管细胞、前列腺癌细胞、卵巢血管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关节软骨细胞及其他细胞[文献3,5 引用文献]。
  • 骨骼肌表达 ERα 和 ERβ [4].

2、膜性受体

膜性受体,包括经典核受体的膜性成分,以及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ER)的GPER1(GPR30)、Gaq-ER、ER-X 。其介导快速的非基因型效应,通过第二信使系统发挥间接的转录调控功能,其中一些似乎只在脑局部起作用[2]。

3、ER 表达丰富的组织

雌激素的活性在 ER 表达丰富的组织中更明显,如卵巢、乳腺、脑(下丘脑)、肾脏、骨(骨髓)等。通过与下丘脑中的受体结合,调节食欲基因/食欲刺激,控制食物摄入和血糖水平[4]。

4、ER 的拮抗作用

ERα 和 ERβ 的拮抗作用已被证实[4]。有研究表明,雌激素的净作用是各种类型 ER 的相对比率的结果[4]。


三、信号转导

ER 为配体诱导的转录因子。细胞质中的雌激素与 ER 相结合形成二聚体。随后,二聚体配体受体复合物转运到细胞核,并直接与雌激素反应元件(es­trogen response element,ERE)相互作用[1,4]。

活化的雌激素受体蛋白 1 和 2 与组织特异性共激活因子 CBP/P300(CREB结合蛋白)和 SRC1(类固醇受体共激活因子1)绑定到其启动子序列上(例如,通过 TATA 结合蛋白,TBP TATA 盒) ,激活靶基因的转录[文献3 引用文献]。


四、椎间盘退变

Song[6]的研究发现,ER 表达与性别、椎间盘退变程度相关(Fig.3,4)。ERα、ERβ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表达,且细胞核中表达更高。

  •  与女性相比,ERα、ERβ 在男性髓核组织中的表达更高;
  •  随着椎间盘退变程度升高,ERa、ERβ 在髓核组织中的表达降低。另外,张应昌[7]发现 ERβ 降低更为显著。
img
img

=============

参考文献

[1]Seo H, Seo H, Lee HY, Lee SH, Park 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ellular estrogen signaling in representative estrogen receptor ligands. Chem Biol Interact. 2023 Jan 5;369:110303. doi: 10.1016/j.cbi.2022.110303. Epub 2022 Dec 10. PMID: 36513145.

[2]雌激素受体_百度百科 (baidu.com)

[3]金新蒙,王雷,刘杰.雌激素及其受体与椎间盘退变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19):1783-1785.

[4]Patel S, Homaei A, Raju AB, Meher BR. Estrogen: The necessary evil for human health, and ways to tame it. Biomed Pharmacother. 2018 Jun;102:403-411. doi: 10.1016/j.biopha.2018.03.078. Epub 2018 Mar 22. PMID: 29573619.

[5]Yang S, Zhang F, Ma J, Ding W. Intervertebral disc ageing and degeneration: The antiapoptotic effect of oestrogen. Ageing Res Rev. 2020 Jan;57:100978. doi: 10.1016/j.arr.2019.100978. Epub 2019 Oct 24. PMID: 31669486.

[6]Song XX, Yu YJ, Li XF, Liu ZD, Yu BW, Guo Z. Estrogen receptor expression in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of the elderly: gender- and degeneration degree-related variations. Joint Bone Spine. 2014 May;81(3):250-3. doi: 10.1016/j.jbspin.2013.09.002. Epub 2014 May 15. PMID: 24838202.

[7]张银昌,王强,杨昕,董利军.雌激素受体在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08):739-743.

[8]Farage MA, Neill S, MacLean AB. Physiologic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menstrual cycle: a review. Obstet Gynecol Surv. 2009 Jan;64(1):58-72. doi: 10.1097/OGX.0b013e3181932a37. PMID: 19099613.

最后编辑于 2023-09-20 · 浏览 2458

1 12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