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查看病例

心房颤动(房颤)非常常见,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可显著增加患者血栓栓塞和死亡的风险。近年已有众多研究证实积极消除房颤、转复窦性心律,可显著降低病残率,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房颤外科治疗是以直视手术方式进行心房组织电隔离的方法,因其产生的消融线具有良好的透壁性及完整性,具有导管消融无法比拟的优势,对于非阵发性房颤的良好疗效已得到公认。由于房颤外科手术在原发病病因、手术方法、手术径路、消融线路、消融工具的选择上难以统一,前瞻性大样本多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设计、实施困难,多数关于术后疗效对比的临床报道循证医学证据级别不高,仍有待于心外科医师进一步补充、完善。本共识参考《2017 HRS/EHRA/ECAS/APHRS/SOLAECE房颤导管和外科消融专家共识》、《2017 STS手术治疗房颤临床指南》、《2017 AATS房颤外科消融治疗专家共识指南》及最新研究,并结合中国房颤发生特点及房颤外科专家的治疗经验,针对外科房颤手术的相关电生理基础、手术安全性与有效性、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及消融工具选择以及外科手术医师培训等方面内容进行讨论与总结。
经专家组讨论,本共识对国内房颤外科治疗领域的部分专业名词进行如下统一:(1)针对原发性心脏病合并的房颤,取消症状性与无症状性分类,仅孤立性房颤保留上述分类。(2)孤立性房颤(Lone AF),原指未查出或暂时未明确任何病因的房颤。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所有房颤患者均有相应的病因,该定义容易引起歧义。本共识中定义的孤立性房颤是指不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或合并的疾病尚不需要手术治疗的房颤。(3)心脏手术同期进行的房颤治疗分为切开心房和不切开心房的附加房颤外科手术两种。(4)所有采用完整双心房消融线路的房颤外科手术,包括切缝与能量替代,称为迷宫手术,其他简化线路不再以迷宫手术命名。
共识采用的推荐级别为:Ⅰ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效,专家组有统一认识;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专家组有小争议;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或有效,但可以考虑使用,专家组有一定争议;Ⅲ类:已证实和/或公认无用或无效,不推荐使用。共识采用的证据水平为:A:数据来源于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或meta分析或大型注册数据库;B-R:有一个或多个随机对照研究支持或有中等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支持;B-NR:有一个或多个设计、执行良好的非随机对照研究支持;C-LD:有设计、执行稍差的非随机观察性研究、注册登记研究或人体生理机制等研究支持;C-EO:基于临床经验的专家共识。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