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欧洲毛霉病诊疗指南

1.毛霉病,侵袭性真菌,结合菌,具有组织破坏特点,进展迅速,死亡率高(40%~80%),须紧急干预。糖尿病、化疗、移植、粒缺是高危患者。
2.肺部毛霉菌病,有反晕轮征,建议每周复查一次CT。怀疑脑部和眼睛受累,查MRI。
3.预防治疗:粒缺和移植患者可选择泊沙康唑缓释片(不用泊沙康唑混悬液)一线预防。
抗毛霉治疗:一线治疗两性霉素B脂质体,5~10mg/kg.d,建议起始就给10mg/kg.d,尤其是中枢感染,肾毒性(可逆)不耐受者,可减量至5mg/kg.d。艾沙康唑效果与两性霉素B制剂治疗效果相当,可缩短QT间期,但肝毒性比其他唑类药物小。
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5mg/kg.d)在不累及中枢感染时可选用。
4.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虽然有效,但毒性明显,且存在剂量累积效应,故仅在无可选药物时才可使用。
5.联合治疗:两药或三药联合治疗血液肿瘤患者的毛霉感染其益处不明确,证据有限,谨慎联合。
6.补救治疗:毛霉治疗失败的原因有:毛霉耐药和药物毒性不耐受。补救可选择艾莎康唑、泊沙康唑缓释片或静脉制剂。如果艾莎康唑、泊沙康唑缓释片或静脉制剂治疗失败,可选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
7.疗程:数周到数月。免疫低下或抑制状态改善,可持续至症状、体征消失,影像学完全恢复。艾莎康唑中位时间84d,泊沙康唑平均6个月,最长3年。静脉制剂转口服可选艾莎康唑、泊沙康唑缓释片。
8.建议临床标本荧光染色后直接镜检;建议手术清创联合药物治疗;停药时机个体差异大,避免过早停药。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