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证浅析

血瘀证总述
总述:血瘀证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临床证候也各有千秋。现我根据前人王清任,唐容川始,结合后人经验及自身的理解予以阐述:
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与消散,停滞于体内,血行不畅而壅滞与经脉,脏腑,肌腠,为瘀血。古人也曾提到:“万病之恶在于瘀”。临床上很多血瘀通常夹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免疫性疾病等多种重大疾病而出现,诸如冠心病,恶性肿瘤,等等。许多病理性的改变(血液成分与性状改变,血管因素的失调等)继发促进血瘀的发生,进而愈加恶化。
昭昭前事,现人研究也十分可观。诸如,①973课题, 陈可冀院士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血瘀证与现代生物医学之血液循环,微循环障碍等病理改变有关。进一步研究血瘀证,确立血瘀证诊断标准,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 ②吴以岭院士从络脉角度,分析,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络脉是气血畅行之通道,络脉损及则瘀。 ③廖利等人从构建血瘀模型角度,拓展了血瘀的临床研究。 ④徐甜等人从血脉相关理论深度剖析血瘀证 。 ⑤陈雪妍等人从数据分析角度研究血瘀之药膳组方规律。 随着科学进步,时代发展,医学也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度,若前人知悉后人研究壮大其理论之成就,该有多欣慰!血瘀,舌诊脉诊等等具体的诊断方式也从定性,到定量,逐步到定性定量结合,同时也是中医科学化的一体现——量化诊断。
切入正题,中医把血栓,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斑块确为有形之瘀,将血液粘稠度增加和血液动力学障碍确为无形之瘀。临床上,血瘀的典型表现为局部固定性疼痛,肿块,出血,舌紫,脉涩等症状。血瘀的病因也诸多,诸如。
各论:
唐容川治血证四法。
止血为第一要法,急者治其标,契合病因病机:“得存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这与现代的失血性休克不谋而合。唐容川辩证论治:①泻心汤,病重,借以大黄泻下降气,以期降血。十灰散,二者结合为实证失血。②独参汤,参附汤类方,大量失血,气脱,回阳救逆。③甘草干姜汤,阳不摄阴,阴血外泄,复阳敛阴。④血府逐瘀汤,病久止血。 首在降气。
消瘀为第二法,二便分消,祛瘀与生新兼顾: 二便分消:花蕊石散,醋炒大黄 ,共同祛瘀,花蕊石化血从小便去,醋炒大黄散下血从大便去。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祛邪依赖正气,失血本虚,仅祛邪消瘀而无新生之力)故而,唐容川用圣愈汤补血。 若淤血用凉药不效,则热伏阴分,应该从治,引阳出阴,用温散之剂。
宁血为第三法,宁血必宁气,宁气先平冲: 宁气以冲脉为要,气为冲脉之本,血为冲脉之用。对于冲气上逆辩证分型:①肝经相火随冲气上逆,易上乘肺金或横逆犯胃——逍遥散,左金丸,小柴胡汤以清敛肝火。 ②阳明之气上逆——麦门冬汤以降逆下气,清养肺胃。③冲气安则血海自宁——四磨汤以安肾平冲。
补虚为收功之法,调五脏阴阳,轻重守法度:阴者阳之守,阴虚则阳无所附,久且阳随阴亡。补养之法:①补肺——黄坤载地魄汤,生脉散。 ②补脾:脾阳不足,不足以化水谷,脾阴不足,津液不融化水谷——甲己化土汤(肝脾互用,调肝理脾,化生脾土之阴) ③补肝:肝藏血,四物汤证。 肝气虚,宜敛助肝阳——桂甘龙牡汤。 肝经血脉受损——仲景灼甘草汤。 ④补肾: 补肾阴——六味地黄丸,左归饮,回龙汤,大补阴丸。 补肾阳——肾气丸,附子汤。 邪气不去而补之,为关门逐贼。 淤血未去而补,为助纣为虐。
王清任气血理论与淤血辩证:
气血理论:气为要,气血首当其冲为致病因。“气有虚实,血有亏瘀”“元气虚,则不达血管,而病留瘀” 提出气乃人体生命之本源。 而后提出消瘀疗法,补气疗法。
辩证论治:根据淤血不去,新血不生原理,采用祛瘀生新的治法。组方原则为补气活血,逐瘀活血,活血化瘀为其特色。王清任对于气血亏损导致的血瘀证,提出补气兼祛瘀。“专用补气者则气俞补而血更瘀。”另外,在临床中,根据轻重缓急,辩证血瘀气虚。 补气时顾理气,活血时顾养血。
用药特点:王清任围绕血瘀气滞,气虚血瘀,贯彻少用则活,多用则破的原则。其常用桃仁,红花,赤芍,川穹等四味药。川穹——活血行气,赤芍——微寒而坚阴,桃仁——滋润温而不伤血,红花——剔除经络之瘀血。 辩证论治:①补阳还五汤以补气主治半身不遂。②通窍活血汤以治头部四肢疾病。③血府逐瘀汤以治心胸疾病④膈下逐瘀汤以治肝膈疾病⑤少腹逐瘀汤以治小腹疾病。 另外,王清任善用补气药,黄芪。
数据分析瘀血药膳组方规律:
瘀血质是指体内有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倾向或瘀血内阻的病理基础,从而表现出脏腑组织的血液循环障碍,而致的一些瘀血征象。药膳即为中医理论为要的食疗保健。
讨论:1. 用药根据具体功效而分门别类,诸如①温阳通脉类:酒,肉桂,桂枝,附子 ②化瘀止血类:三七 ③活血止痛类;川穹,没药 ④活血调经类: 红花,丹参,桃仁,牛膝,益母草 ⑤补血类:当归,白芍,红糖。 ⑥行气散瘀类:山楂 ⑦凉血止血类:生地黄 。 另外,补益脾,气以助化瘀血。 脾主统血,使血在脉道内而不溢出脉外。(白糖,黑豆,鸡蛋,大枣,甘草) 补气重用黄芪。以期“补气生血”。 2.酒剂运用广泛,在瘀血方运用近1/3比例。 酒为溶剂,助于有效成分溶出,增强活血化瘀之功效。益母草+红糖:应用于女子瘀血体质月经不调者。 牛膝+黑豆:应用于防止酒类生湿浊化热。 羌活:应用于辛温解表。 另外,改善瘀血体质偏颇的原则为活血化瘀。
从血脉相关论述血瘀证:
血脉相关的理论内涵: ①血为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气全则神旺;阴主血,血盛则形强。”生理层面,“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病理层面,“人有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血之营养滋润作用使五脏六腑四肢正常生理活动。血以脉络系统完整和脏腑功能正常为之前提。 “血为精微物质”与西医中的血液具体的成分,诸如血小板,白细胞等,不谋而合。 ②脉为血运行的管道,为“血府”,脉道的和畅通利,约束血行以及运行血液。 “脉络为血之府”与西医之血管,微循环不谋而合。 ③气为血之帅,心肺肝之气提供基础推动力,借助脉络之气调节固摄力。而血为气之母,血载能量,任何器官无能量不做功。
血液形质的改变和脉络流通失常是血瘀证的实质: ①血瘀因果(气滞血停成瘀,气虚血行迟缓成瘀,痰阻脉络不畅而成瘀,寒凝血涩不流而致瘀,热邪煎灼而血稠成瘀。) ②血液性质改变(阴虚,血虚,湿阻所致的血瘀证,治法以养血活血,凉血活血,祛湿逐瘀为主,现代机理为血液粘滞浓稠,血小板活化等。) ③脉络流通失常(跌倒损伤,寒凝脉缩,气虚不行,气滞血瘀,热灼脉焦而致血瘀证,治法以理气活血,温阳活血,补气活血为主,现代机理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微循环障碍等等。)
血脉相关与血瘀证之同证异象:证候并非孤立,临床许多证候兼证常常一起出现。以血瘀证为要,兼出现其他病症。诸如,①中风的血瘀证,主要症状,猝然昏扑,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②冠心病的血瘀证,主要症状,胸闷胸痛,心悸气短。③妇科疾病的血瘀证,主要症状,月经血有黑色血块,腹痛腹满,癥积瘕聚包块。④肢体疾病的血瘀证,主要症状,肩痛,腰痛,腿痛等。 这表明不同疾病血瘀证中存在“同证异象”的区别。
认识同证异象的生物学基础之一:血管的解剖学特征——eg:心脏与脑的血管特征不一,不同脏器的血管形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管动力学,促进斑块生长以及解剖学等的异常。
参考文献:
张开波,张璐鹏,李治兵,任宗浩,李鲜.唐容川论治血证特色经验探析[J].中国民间疗法,2022,30(01):16-18.DOI:10.19621/j.cnki.11-3555/r.2022.0105.
廖利,赵兴桃,王成,邓英,周梦婷,李芸霞,任波.血瘀证模型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2):7256-7260.
綦向军,陈雪妍,方彩珊,陈腾宇,梁浩锐,陈月梅,蔡凯纯,张兆萍,陈国铭,徐福平.基于数据挖掘的瘀血质药膳方组方规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21):4731-4734.
陈素梅.王清任的气血理论与淤血证治述评[J].辽宁中医杂志,1991(07):16-17.DOI:10.13192/j.ljtcm.1991.07.18.chensm.009.
陈可冀,李连达,翁维良.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01):1-2.
徐甜,马重阳,徐文秀,廖雪晶,吉静,王雪茜,程发峰,王庆国.从“血脉相关”探析血瘀证[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4(09):854-859.
——2022.05.01~09日 吴恩臻于河北医科大学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