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估疾病是“PD”还是“SD”,实例分析学习
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估标准:
RECIST 1.1详细介绍,肿瘤病灶/淋巴结分类
可测量病灶:
• 肿瘤性病变:CT-10mm;X光-20mm;卡尺-10mm;
• 恶性淋巴结:CT-短轴>15mm
不可测量病灶:
• 最长径<10mm或淋巴结短轴10mm-15mm
• 脑膜疾病、胸/腹/心包积液、炎症乳腺疾病、淋巴管参与的皮肤或肺病变、腹部器官巨大症等
病变可测量性的特例:
• 骨病变
• 囊性病变(如何测量?)
• 已经受到局部治疗的病变
可测量靶病灶数目:
每个器官最多2个,全身最多5个 。(RECIST 1.1靶病灶数量改变,不影响总体疗效评价,仅轻微影响PFS数据)。
RECIST 1.1的详细介绍
测量方法规范:
Ø 不规则病灶:应测量病灶2个最远点的距离,但这条线不应穿出病灶外.
Ø 融合病灶:测量融合病灶的最长径,作为最长径的总和记录.
Ø 分裂病灶:分别测量,然后相加,作为一个病灶记录,注明是分裂病灶.
Ø 坏死病灶:如出现坏死或液化,应尽量避开坏死区
Ø 囊性病灶:未做明确规定.
淋巴结病灶规范:
短径<10 mm = 正常淋巴结
短径≥10 mm但<15 mm = 有病理意义的不可测量非靶病灶。
短径≥15 mm = 有病理意义的可测量靶病灶

骨病变:
Ø 骨ECT、 PET/CT、平片被视为不充分的成像技术。仅用来确认骨病变的存在或消失。
Ø 带有可识别软组织的溶解骨病变可被视为可测性病变。
PET价值:未能完全的标准化和不能广泛应用。
mRECIST= modified RECIST
mRECIST:
CR:所有目标病灶动脉期增强显影均消失
PR:目标病灶(动脉期增强显影)的直径总和缩小≥30%
SD:缩小未达PR或增加未到PD
PD:目标病灶(动脉期增强显影)的直径总和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
接下来看两个乳腺癌晚期解救治疗的例子
病例一:
肺转移病灶

2022-01-09测量病灶最长径为11.39mm

2022-01-09测量病灶最长径9.57。

2022-04-15复查测量病灶最长径12.24mm

2022-04-15复查测量病灶最长径10.06mm
综上患者肺部转移较前稍增大,但是临床评估为SD,可继续当前治疗方案。
病例二:
肝转移病灶

2021-12-2测量病灶最长径为20.76mm

2022-4-8复查测量病灶最长径为50.77mm
提升肝转移瘤较前增大,临床评估为PD肿瘤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