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友章熊辅信卢传坚带状疱疹治验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发病率与严重性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病程持续2~4周,一般愈后不复发。春秋季是本病的好发季节。本病一般属中医学“缠腰火丹”、“蛇串疮”、“火带疮”、“蜘蛛疮”等范畴。
1.刘友章先生诊治经验
刘教授认为,本病为内外合邪发病。外因是感受湿热毒邪,内因为脾虚。病机则是脾虚生内湿,复感湿热毒邪,内外之邪相合,日久化火,湿热火毒内蕴肝胆。其特点是以脾虚为本,湿热火毒为标,表现为本虚标实,虚中夹实。
(一)治疗大法
带状疱疹属自限性疾病,病程通常2~4周,但部分年老体弱的患者,病程迁延日久难愈,往往遗留有后遗神经痛。治疗目的是加速其恢复,控制急性及慢性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对久治难愈及遗留有后遗神经痛的患者,刘教授采用从湿热火毒着手,分期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病变的不同时期,辨证论治的侧重点不同。
带状疱疹未结痂期以湿热火毒为主,重在清热除湿,泻火解毒;结痂后以血热血瘀为主,重在清热凉血活血;脱痂后以脾虚内湿为主,重在健脾、醒脾、除湿。但始终将清热除湿、凉血活血、泻火解毒之法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之中。此治则源于刘教授对难治性带状疱疹独特的病因病机认识,体现了中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的辨证论治思想。
(二)用药规律
刘教授根据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特点,辨证组方:白花蛇舌草30g,板蓝根20g,贯众、山梔子、丹皮各15g,白蔻仁6g,甘草5g。随病变的不同时期进行加减。
未结痂期主要表现为病变处灼热疼痛,皮损处覆黄色薄脓苔,疱液色黄,混浊不清,性情烦躁。病以湿热火毒为主,血热血瘀为辅。在基础方中加茵陈、土茯苓、川萆薢、龙胆草,加强清肝胆之火,除内外湿热之功;加荆芥,合基础方中白蔻仁以疏表化湿,使湿邪由表而出。
结痂期主要表现为疱疹干缩、结痂,皮色由潮红转为黯红,疼痛酌热感减轻,但刺痛明显。病以血热血瘀为主,湿热火毒为辅。基础方中加毛冬青、赤芍、紫草增强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之功;加威灵仙,取其性猛,善走而不守,通十二经络,止痛之功;加龙骨30g以收敛,促使结痂。
脱痂后主要表现为脱痂处皮色由黯红变淡红,瘙痒,疲倦,口淡无味,邪微正虚。在基础方中加太子参以健脾益气养阴;加砂仁、厚朴行气醒脾;最后以香砂六君子丸善其后。
2.熊辅信先生诊治经验
(一)湿热火毒蕴积肌肤是发病主要因素
熊教授认为辨识病因,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是治疗的关键。
带状疱疹的发生与患者素体密切相关,病者多为幼年体弱时感受湿毒,内蕴肌肤;或脾失健运,湿邪内生,蕴湿化热,湿热内蕴;或情志不畅,肝胆火郁,后复感毒邪,内外相击,湿热火毒搏结肌肤而发。湿毒阻遏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灼热疼痛。毒热蕴于血分则发斑,湿热凝聚不得疏泄则起水疱。
(二)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是阻止病情发展的重要步骤
带状疱疹多发于春秋季节,以成年患者居多,在急性发作期,皮损以带状分布的红斑丘疹为主,继而出现绿豆至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累累如串珠,聚集一处或数处,严重者可见出血点或血疱、坏死,多发于身体的一侧,沿神经分布,常伴有剧烈疼痛。
熊教授指出,本病发病急,损伤重,后期常常遗留严重的神经痛,要控制病情的发展,必须排除相似病变,及早诊断,及时治疗,这样才能尽早缓解神经根炎,阻止病毒对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的毒性破坏作用,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因此,熟悉掌握带状疱疹的发病过程及病变特点非常重要。
(三)清热除湿、活血镇痛是急性期治疗的主要原则
熊教授认为,本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一是控制皮损部位感染,二是减轻患病部位神经疼痛。治疗时应紧扣病机,抓住三个方面拟方用药,即清热解毒、抗病毒;行气活血止痛;辨证施治。
临床以龙胆泻肝汤加减为主,以龙胆草、柴胡、黄芩疏肝清热,泻肝胆湿热之郁火;车前子、泽泻、木通清热利尿通便,使湿热邪气由大小便而出;天花粉、虎杖清热解毒;生地清热凉血解毒;当归养血活血;延胡索、郁金活血理气止痛;鸡矢藤解毒活血止痛;杭芍、甘草缓急止痛。同时根据疱疹发生部位不同,分别加用引经药:发于头面部可加白芷、川芎;胸胁部加用川楝子;上肢加用姜黄、羌活;下肢加入黄柏、牛膝等。
(四)外治疗法是消炎镇痛的关键环节
皮肤病病位在表,病灶外露,口服药物较难直达病所而发挥作用,若采用药物外治为主的给药途径,其不仅能透达腠理、疏通筋脉、调和气血、活血止痛等发挥局部的治疗作用,还能通过肌腠毛窍,深入脏腑,起到内外合治的双重作用。因此,药物外敷是治疗带状疱疹的重要关键环节。熊教授以外敷疱疹灵酊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疱疹初发时即用药物敷皮损患处,敷贴24小时后换药,每日1次,直至水疱变干结痂。
目前治疗带状疱疹外敷剂型较多,熊教授认为酊剂较油剂、粉剂为佳,因带状疱疹之皮疹主要表现为水疱,且可出现糜烂渗液,使用粉剂、油膏等虽具有消炎、干燥、收敛的作用,但易形成药痂,致脓液排岀不畅,从而形成痂下积脓。
酊剂不仅具有消炎及收敛作用,又易使药物渗入皮肤,发挥疗效且不会导致积脓现象。
(五)养血活血止痛是治疗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基本法则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湿热余邪未尽,蕴滞肌肤,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养而致。对此,熊教授以养血活血止痛为治疗法则,施治多以养血活血、散瘀通络止痛之品。用柴胡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丹参、郁金、白芷、延胡索、鸡矢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对顽固性疼痛甚则彻夜难眠者,酌加全蝎、蜈蚣等以毒攻毒,破血消瘀。
3.卢传坚先生诊治经验
(一)治病求因,从瘀血论治
带状疱疹初期,其病因为湿、热、毒三种病邪侵犯人体,蕴于局部皮肤所致。虽经适当治疗,热毒已去,但湿性黏滞、缠绵,留滞经络,则阻碍气血运行,不通则痛。其次,带状疱疹急性起病,热毒较甚,热邪易耗气伤津,致气阴两虚;或治疗过程中过用苦寒燥湿之品,劫伤阴液,致气阴两伤,筋脉失养,不荣则痛。气行血,气虚则行血无力,易致气血运行不畅而生瘀血。故最终均形成瘀阻脉络,不通则痛之证。
卢教授从瘀血入手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分由实致瘀和由虚致瘀两大证型,重视活血化瘀之法。常用基本方:全蝎5g,当归、赤芍、白芍各10g,延胡索、郁金、板蓝根、仙灵脾各15g,珍珠母、磁石各30g(先煎),田七末3g(冲服)。如由实致瘀,则加香附、黄芩、佩兰各15g;如由虚致瘀,则加黄芪、党参、沙参、石斛各15g。
(二)辨病辨证结合
(1)强调疏肝解郁
根据其发病部位多在身体的一侧,为肝胆经循行之处,故脏腑辨证一般归属肝胆经病变。在治疗中,卢教授在处方中重用白芍、郁金,并加用香附、柴胡,以加强疏肝解部,从而恢复肝主疏泄之生理功能,至气血运行通畅,瘀血自去,并加用延胡索,以行血中之气滞。
(2)重视活血化瘀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一般表现为持续性烧灼痛、阵发性刺激痛、针刺样痛三种类型,根据其疼痛的性质,可知均为瘀血所致疼痛。因血热、血虚均可致瘀,故卢教授在临证中如辨证属血热致瘀,则加用赤芍、田七凉血活血化瘀;若为血虚致瘀,则加用当归、鸡血藤等养血活血化瘀;如病程长、血瘀明显者,可酌情使用莪术、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力较强的药物。
(3)善于益气养阴
带状疱疹后期,热毒之邪易伤气阴,加之早期一般均使用苦寒燥湿之品,苦寒伤阴。故在后期应重视益气养阴,使正气足而邪气自去。卢教授常加用黄芪、党参各20g,沙参、石斛各15g,以益气养阴。
(4)神经修复剂的使用
卢教授认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应注重神经修复剂的使用。因带状疱疹急性期其典型的病理表现为神经节和相应感觉神经炎症浸润,出血性坏死,局部软脑(脊)膜炎,节段性部分脊髓炎以及相关运动、感觉根退行性变,周围神经炎性改变可持续数周至数月,故神经受损是疼痛的重要原因。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期,即使没有皮疹,仍需使用神经修复剂,以恢复神经功能。
(三)注重外治,内外合治
皮肤病病位在皮肤,外用药物能直达病所,且不经肝肾代谢,副反应小,安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虽因神经炎症引起,但通过外用药物,作用于神经末梢,可阻断疼痛感觉传导,从而减轻疼痛。卢教授选用院制剂金粟兰酊(主要药物:金粟兰、75%乙醇等)外用,以活血散瘀,祛风理气,从而达到局部气血运行通畅,通则不痛。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本文选摘自《皮肤病中医经验集成》,徐三文、梁延平、唐岛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