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对于正后电位上升、下降支的一些理解:
超极化时,①钠泵活动增强,
②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所以钾离子的电化学驱动力(向外)的减小,钠离子的电化学驱动力增大(向内)。
静息电位时各离子净内流为零,当膜电位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时膜电位绝对值时,以钠内流为主。
③负后电位前半段(下降支)时,因为膜两侧钠钾浓度差较静息状态差异过大,所以钠泵活动强度>离子的电化学驱动力,膜电位的绝对值下降
④随着钠泵活动的推进,膜两侧浓度差减少,当钠泵活动强度=离子的电化学驱动力时,膜电位的绝对值达到最大值
⑤此后,钠泵活动强度<离子的电化学驱动力,膜电位的绝对值降低,表现为正后电位后半段(下降支),直至恢复至静息电位水平。
注:根据人卫第九版生理第36页,在动作电位期间,移动的离子只占总量的万分之一,而移动的离子却会大幅度改变膜两侧电位。
所以在动作电位期间,平衡电位不变,电化学驱动力大幅改变。
注:钠泵是浓度依赖性?
钠泵是镶嵌在细胞膜磷脂双份子层之间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它是一种大分子蛋白,具有ATP酶的活性,当细胞内Na+增加或细胞膜外K+增加时被激活,因此又称Naˉ-Kˉ依赖式ATP酶
所以钠泵活动的速度一开始最快,随着膜内外离子浓度向静息电位靠拢,钠泵活动逐渐减慢。
(猜测钠泵活动需要膜内外离子浓度差达到一定程度“阈值”才可被激发,一旦被激发就得带领细胞膜内外的钠钾离子浓度恢复至静息电位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