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袁中玉教授 —— 坎坷探索,致力寻找造福患者的更优方案
【62】专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袁中玉教授 —— 坎坷探索,致力寻找造福患者的更优方案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周刊2021年6月24日B2版.pdf
提要:
202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 袁中玉教授,畅谈历时八年的研究;曲妥珠单抗联合内分泌治疗或化疗作为激素受体(HR)阳性且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 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的一线治疗”。 3 个标题: 入选口头报告,贡献乳腺癌诊疗新思路 八年坚守,联合内分泌治疗带来更优方案 集结多中心力量,中国临床试验仍有诸多挑战
全文:
202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已如期于美国东部时间6月4-8日召开,今年会议的主题是“平等:每一个患者,每一天,每一处”。此次ASCO年会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袁中玉教授所主导的一项“SYSUCC-002随机临床试验:曲妥珠单抗联合内分泌治疗或化疗作为激素受体(HR)阳性且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 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的一线治疗”的研究入选并受邀进行口头报告,本期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采访该研究的主要研究者袁中玉教授,为我们畅谈历时八年的研究故事。
入选口头报告,贡献乳腺癌诊疗新思路
对于HR阳性、HER2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目前尚无证据表明首选一线方案是抗 HER2 联合内分泌治疗还是抗 HER2 联合化疗。
该项研究主要针对的患者群体是HR阳性、HER2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旨在证实猜想,即“对于此类患者,曲妥珠单抗联合内分泌治疗与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的有效性是否相似,且能够保留内分泌治疗的低毒性特点。”
此次ASCO年会乳腺癌领域内容众多,谈及如何在众多研究中脱颖而出,登上口头报告的舞台,袁中玉教授表示,该项研究是国际上第一个将内分泌治疗联合靶向治疗与化疗联合靶向治疗进行头对头比较的Ⅲ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结果表明,在入组的392例HR阳性、HER2阳性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中,曲妥珠单抗联合内分泌治疗组(ET组)的无进展生存(PFS)率不劣于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组(CT组)[19.2个月对14.8个月,风险比为0.88,95%可信区间(CI) 0.71~1.09,P<0.0001](图1),同时,曲妥珠单抗联合内分泌治疗组的包括白细胞减少症、恶心、疲劳、呕吐、头痛和脱发等毒性反应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
这样的结果证实了试验最初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即内分泌联合靶向治疗对于此类患者的疗效非劣于化疗联合靶向治疗。这样的探索结果将对日后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袁教授认为,基于这样具有开拓性和创新理念的研究背景和喜人的试验结果,该项研究才受到ASCO年会的特别青睐,遂选中其进入口头报告。
八年坚守,联合内分泌治疗带来更优方案
该项研究的启动时间是2013年9月16日。当时,对于HR阳性、HER2阳性的晚期乳腺癌治疗推荐还是以化疗联合靶向治疗为主流。
然而,对于HR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临床上多提倡内分泌治疗优先的原则,因其治疗具有有效且安全的特征。
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对于HR阳性、HER2阳性这样双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来说,选择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和内分泌治疗联合靶向治疗,哪个更好?由此,该项临床试验应运而生。
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治疗的目的不仅需要注重延长生存时间,同时还需注重患者的生存质量。
如果能够通过内分泌联合靶向治疗达到与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类似的治疗效果,又保持内分泌治疗更低毒性和更高安全性的特性,是否对于HR阳性、HER2阳性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是更优的选择?
因此,此项研究结果证实的问题为内分泌治疗联合靶向治疗用于HR阳性、HER2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的一线治疗方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不仅在于其疗效,也更注重了安全。
袁教授谈到,该研究设计未涉及现在最新治疗进展,例如双靶治疗和CDK4/6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尽管如此,此项研究代表了一种对于双阳性乳腺癌患者治疗的新思路和新理念,即使未应用双靶治疗、CDK4/6抑制剂等更为“潮流”的新手段、新药物,但内分泌联合治疗的理念和推论也得到了确切的证实。后续的探索中,如果将双靶治疗或CDK4/6抑制剂再与内分泌治疗相联合,袁教授相信,其效果和安全性仍会为我们带来惊喜。
历时八年,此项研究结果终于不负所望,带给所有同道更新的治疗思路。后续,袁中玉教授团队也将在内分泌治疗联合之路上进一步探索。
集结多中心力量,中国临床试验仍有诸多挑战
尽管该项研究完全基于中国人群的病例数据,但其对国际晚期乳腺癌的诊治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当前中国临床研究大势向好,作为在国际学术舞台发声的中国学者,袁教授认为,国内研究过程中仍面临着很多挑战。
第一,很多临床医生不愿或不敢挑战以往既定的治疗模式,同时观念形成固定思维定式。例如,直至现在很多医生仍然坚持认为双阳性的患者必须优先选择抗HER2的靶向治疗联合化疗的一线治疗方案,这也对整个研究的开展过程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第二,当前临床试验的审批和进行流程更加规范,同时也带来了一部分限制。无论是医药公司发起的注册临床研究,还是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IIT)研究,都需要更多的条件才能进行。尤其对于IIT研究,需要达到例如全程送药、实时管理和明确对患者的受益等条件,这为研究的进行和开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第三,患者和基层医生对临床试验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如SYSUCC-002研究花了近六年才完成392例患者的入组。2013年9月16日到2019年12月28日,汇集了来自中国9家医院的中国学者集中力量和资源,共同促成了此项研究的成功,这是非常可贵的。
最后,袁教授表示,希望医患共同努力,创造更好的临床试验体系和环境,为患者更优诊疗提供更多可信的临床循证证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袁中玉教授 审阅 中国医学论坛报 王淳 采写)
肿瘤周刊2021年6月24日B2版.pdf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