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乳腺癌年度盘点——战果丰硕,风景这边独好
2018年乳腺癌年度盘点——战果丰硕,风景这边独好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2019-01-31
江泽飞教授和王殊教授:
标题-1:靶向药物T-DM1疗效惊艳
T-DM1(曲妥珠单抗-美坦新偶联物)药物从应用于晚期乳腺癌患者,3年的无病生存(DFS)率达到了令人惊艳的11.3%,
标题-2:CDK4/6抑制剂成一大利器
患者总生存(OS)期明显延长, 无进展生存期(PFS)更是达到了近2年的获益。
标题-3,外科治疗需要多方协作
现代外科医生需要做的则是实现治疗的“减法”,即把患者的创伤降到最低。
标题-4,化疗作为基石不可或缺
在免疫、靶向及内分泌治疗出现耐药时,化疗不可或缺。其次,化疗结构的优化,例如白蛋白紫杉醇类药物,结构的优化使其更加低毒优效,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时,既避免了激素的应用,也保证了疗效,这本身也推动了化疗的进步。
标题-5,原研药决定未来
总结
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化疗和免疫治疗临床试验数据的公布,使得乳腺癌治疗越来越精彩,受益患者也会越来越多。
全文:
2018年乳腺癌年度盘点——战果丰硕,风景这边独好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
丁香园-:
360-网: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201/07/52645714_812481000.shtml
靶向药物T-DM1疗效惊艳
江泽飞教授和王殊教授在采访中同时提到了KATHERINE研究,该研究是SABCS会议上的一项重磅临床研究,其利用新辅助平台筛选了抗HER2治疗不敏感或没有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的人群,并且将T-DM1(曲妥珠单抗-美坦新偶联物)药物从应用于晚期患者提高到辅助治疗层面,研究设计巧妙,结果显示T-DM1靶向药物在术前治疗非缓解患者中疗效显著,3年的无病生存(DFS)率达到了令人惊艳的11.3%,未来必将引领临床实践的改变,为乳腺癌治疗的发展指引新方向。目前,靶向药物层出不穷,治疗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如何将这些药物在临床研究中进行整合,还需要临床医生的进一步探索,但是T-DM1在高危人群辅助治疗中的作用毋庸置疑。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三阳性乳腺癌进行细化分析和界定。三阳性乳腺癌有受体通路和HER2阳性通路两条通路,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哪种通路起主要驱动作用。如果认为受体阳性通路起驱动作用,可以使用更强的抗内分泌治疗药物;如果认为两条通路共同起作用,可以联合使用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而如果认为 HER2阳性通路更重要,那么选择更强的抗HER2治疗可以起到显著治疗效果。目前,在新辅助治疗领域,这三种方法都有临床研究正在进行,我们也由衷希望中国学者能提出自己的研究。
CDK4/6抑制剂成一大利器
在内分泌治疗的研究中,CDK4/6抑制剂脱颖而出,引领晚期乳腺癌进入了新时代。在2018ESMO会议上,PALOMA-3研究结果显示,CDK4/6抑制剂在内分泌治疗中取得了长足进展,使患者总生存(OS)期明显延长, 无进展生存期(PFS)更是达到了近2年的获益。江教授表示,虽然该研究结果仅来自于敏感人群,但是相信将来会作为化疗的“左膀右臂”,成为晚期乳腺癌治疗一大利器。江教授也对表观遗传调控剂抑制剂在联合内分泌治疗中取得优效的研究结果进行了主席专场的大会报告。刘淼教授表示,衷心希望中国乳腺癌患者在传统芳香化酶抑制剂内分泌治疗失败之后会有更新、更好的选择。
外科治疗需要多方协作
传统医学对科别的界定非常清楚,然而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学科界限正变得相对模糊。作为一个乳腺外科医生,王殊教授提到,乳腺外科治疗的进步需要内、外科的契合,以及影像学、病理各个学科之间的协作,这不单要求不同领域的医生坐在一起讨论问题,还需要每个医生储备该疾病相关的各科知识,从而才能给患者最适宜的引导。
1986年,乳腺癌根治术把患者的生存率从20%提高至40%,这个里程碑至今无人超越。现代外科医生需要做的则是实现治疗的“减法”,即把患者的创伤降到最低。我们不断探索怎样为患者提供最低毒、最高效、对生活质量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从乳腺全切手术到保乳手术,从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到前哨淋巴结活检,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也让患者在治疗后能够重返美妙生活。
乳腺癌是一个全身性疾病,治疗也需要综合、系统性的考量。医生需要以患者为导向,跨专业合作,为患者制定一个最全面的、最优效的治疗方案。
化疗作为基石不可或缺
2018ASCO年会,TAILORx研究证实,基因检测能够为化疗豁免患者的筛选提供关键证据,减少化疗的损害。王殊教授指出,该研究为化疗的精准治疗带来了重要启示,然而怎样将结果应用在更大的人群中,还需要更多临床试验设计和各个中心的通力合作。
不可否认的是,化疗作为乳腺癌治疗的传统手段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江教授认为在免疫、靶向及内分泌治疗出现耐药时,化疗不可或缺。其次,化疗结构的优化,例如白蛋白紫杉醇类药物,结构的优化使其更加低毒优效,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时,既避免了激素的应用,也保证了疗效,这本身也推动了化疗的进步。化疗药物剂型以及支撑药物的研发会促进化疗药物更好的发展,这也进一步奠定了化疗的治疗地位。
总之,化疗的进步来自于结构和管理的优化。无论靶向、免疫治疗如何发展,在乳腺癌领域,化疗仍是治疗基石。
原研药决定未来
从乳腺癌治疗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治疗效果的提高依赖于新药研发。江泽飞教授指出,近年来中国原研药的发展速度已经显著提高,但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首先,需要更多原创性药物研究来满足患者需求;其次,建议针对特定人群,开发出更多适应证惠及广大患者;再次,药物研发既要遵循国际通用原则,又要考虑瘤种特定人群,既要遵循特定原则,又要发挥创新性。当然,药物研发的成功也需要企业积极的态度和责任心,中国研究者的付出和努力以及监管审批部门的鼓励和指导。江教授也对新药提出了美好展望和期许,“相信在未来,我们将从仿制走向创新,产品通过研究走向市场,让更多中国患者受益。”
■总结
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化疗和免疫治疗临床试验数据的公布,使得乳腺癌治疗越来越精彩,受益患者也会越来越多。刘淼教授指出,精准治疗是乳腺癌治疗不断追求的目标,随着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也正向这个方向不断迈进。给予最合适的患者最合适的治疗,是我们未来不断追求的方向,相信随着对乳腺癌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相应诊治技术和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必将为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B2ZL02C131.pdf
最后编辑于 2022-03-16 · 浏览 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