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脐部病变及护理
2022年3月初,住院1周多的潘潘(化名)终于顺利出院,这已经是他第二次住院,生后因为新生儿出生窒息在我科住院1周,没想到出院后不到1周,宝宝二次入院,而这次入院的原因令人颇为意外,因为害怕宝宝感冒,家属几乎没有给宝宝洗澡,然后这样反而弄巧成拙,导致宝宝脐部出现感染,还培养出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江湖外送“MRSA”称号,通过进一步超声筛查,宝宝的脐部还存在“脐尿管未闭”,幸运的是,经过1周左右积极的抗感染、脐部护理,宝宝的感染控制、感染指标基本正常、脐部分泌物培养转为阴性,脐部未见分泌物,宝宝也顺利出院,继续门诊随访!那么,今天我们来和宝妈们一起分享一下关于新生儿脐部护理的一些干货吧!
新生宝宝脐部护理要点
养育一个新生宝宝,最重要的是喂养和护理。新生儿的脐部护理,是其中非常值得关注的一环。
脐带,是胎儿与母体之间联系的纽带,里面有二根脐动脉和一根脐静脉,是胎内输送营养和氧气的渠道。新生儿出生后,经夹紧,结扎,切断处理后,残端往往在生后1-3天内干枯脱落,此后脐内血管收缩,脐部皮肤向内牵拉而凹陷,形成脐窝,即平时所说的“肚脐眼”。

一、新生儿脐带的护理应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脐带未脱落之前
脐带被切断后便形成了创面,这是细菌侵入新生儿体内的一个重要门户,轻者可造成脐炎,重者往往导致败血症和死亡,所以脐带的消毒护理十分重要:在脐带未脱落以前,需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特别是尿布不要盖到脐部,以免排尿后湿到脐部创面。要经常检查包扎的纱布外面有无渗血,如果出现渗血,则需要重新结扎止血,若无渗血,只要每天用碘伏棉签轻拭脐带根部,即可等待其自然脱落。
第二阶段:脐带脱落之后
脐带脱落后脐窝内常常会有少量渗出液,此时可用碘伏棉签卷清脐窝,保持干燥即可。但是切忌往脐部撒“消炎药粉”,以防引起感染。如果脐窝有脓性分泌,其周围皮肤有红、肿、热、且小儿出现拒奶、呕吐、发热或体温不升,提示有脐部感染,应立即去医院诊治。
二、父母在护理新生儿脐部时需要特别注意脐疝,它是儿童常见病。
有些小宝宝,尤其是未足月的早产儿,脐带脱落后在肚脐处会有一个向外突出的圆形肿块,这就是“脐疝”。它小如黄豆大小,大的可像核桃,当小儿平卧,安静时,肿块消失,而在直立,哭闹、咳嗽、排便时肿块又突出。用手指压迫突出部,肿块很容易回复到腹腔内,有时还可以听到“咕噜噜”的声音,如果把手指伸入脐孔,可以很清楚地摸到脐疝的边缘。
1.发生脐疝的原因:
婴儿脐带脱落后,脐孔两边的腹直肌尚未合拢,一旦腹腔内压力增高,腹膜便向外突出而造成疝。脐疝的内容物是肠管的一部分。
2.帮助脐疝自然愈合的措施:
随着年龄的增长,疝环口也会逐渐缩小,一般在2岁以内部可自然闭合,因此只要没有腹痛,呕吐(肠子被环口夹住)或局部感染,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如果脐疝较大,为了加快其愈合,可取一条宽约4-5厘米的松紧带,在其中心处用布固定半只乒乓球,球的凸面对准脐孔,使肠子不再突出,松紧带两头用可调节长短的扣子固定,压力应保持在既能保证肠子不再突出,而又不影响呼吸和吃奶为准,使用后每2-3小时检查一次,以防止皮肤擦伤。
值得注意的是,曾有人主张用钱币压迫或绷带扎紧,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婴儿的腹部呈圆形,绷带过紧会造成局部皮肤坏死,所以还是应该用乒乓球压迫,这样既安全效果又好。
三、还有一些脐部的少见病变,家属可适当了解一下
在胚胎发育早期,中肠与卵黄囊之间有卵黄管相通,胚胎第5-6周时,卵黄管逐渐闭锁、萎缩,形成纤维化的索带,后逐渐退化而消失,中肠与脐分离。如卵黄管未闭合,或未完全闭合及退化,形成各种不同形式的畸形,并可出现并发症。常见的卵黄管发育障碍可有如下几种。

1. 脐肠瘘:发育中卵黄管存留、管腔开放,远端管口由脐根部向体外开放,近端向肠腔开放。新生儿脐带脱落后脐孔创面不愈合,呈鲜红色凸起的黏膜面,经常有气体及分泌物溢出,因为肠瘘管与小肠相通,故分泌物含有肠内容物,带有臭味,口服活性炭或亚甲蓝后6-8小时脐部分泌物有颜色均可确诊。
2. 脐窦:卵黄管的肠端闭合而脐端未闭所形成的窦道。如新生儿护理不当,继发感染,可形成化脓性炎症,则有脓液溢出。
3. 脐茸:黄管闭合后,脐孔处有少许残存的肠粘膜组织,局部可见一鲜红色黏膜面,局部可见一鲜红色黏膜面,似小息肉状外观,又称脐粘膜息肉,可见少量分泌物,但无瘘孔或窦道。如粘膜受摩擦,可有血性分泌物。

脐茸需与脐肉芽肿鉴别,脐肉芽肿与卵黄管无关,主要因为断脐后脐孔创面受到异物刺激(如爽身粉、血痂)或感染,在局部形成的小的肉芽组织增生,并非肠粘膜组织,表面湿润,少量粘液性,经数次硝酸银烧灼可治愈。若肉芽肿护理不当或继发感染不愈者,可手术切除。
4. 麦克尔憩室:卵黄管退化不完全在回肠远端形成一盲囊,因1809年麦可尔描述本病而得名。憩室内如有异位组织(胃粘膜、十二指肠、胰腺等),其分泌物可导致溃疡、出血或坏死。此外,憩室扭转、炎症、异物梗阻等,均可表现为严重的腹部急症,临床诊断需要与阑尾炎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鉴别。
5. 卵黄管囊肿:较少见,卵黄管两端已闭合,中段残存管腔,腔内黏膜面的分泌物不能排出,逐渐淤积使管腔扩大形成囊肿。本病在新生儿期可无明显症状,脐部创面正常愈合,仔细检查可在中、下腹部出得囊性肿物,偶有因囊肿粘连或压迫肠曲而形成肠梗阻。临床较难诊断,近年来用超声诊断可明确。
6. 脐尿管未闭: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膀胱自脐部沿前腹壁下降,在此下降过程中,自脐有一细管即脐尿管与膀胱相连,以后退化成一纤维素,如退化不全,两端闭锁而中间遗有一囊腔,则形成脐尿管囊肿。当膀胱压力增高,脐尿管囊肿增大,膀胱导尿后,囊肿可逐渐缩小,而脐端闭合不全,脐部可有尿液渗出,由于本病少见,常常误诊为脐炎。临床怀疑此病,可行膀胱造影或腹部超声检查。治疗应早期切除囊肿,如继发感染形成脓肿,应切开引流,待炎症消退后再行切除。

新生儿出生后对脐部应该细致护理,防止感染。正常新生儿脐孔可有少许粘液分泌物,不需要特殊处理,保持清洁干燥即可。分泌物较多时候,应及时清理。若情况复杂,宝妈难以处理,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让专业的新生儿医生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