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试屡效方

赵清理 平胃二陈汤
【方药】 苍术、白术各12g,厚朴12g,陈皮12g,半夏10g,茯苓15g,藿香10g,白蔻仁10g,广木香6g,甘草3g,生姜3片。
【用法】 水煎服,日再服,早晚各1次。
【功效】 芳香化浊,健脾和胃。
【案例】 王某,男,48岁,1991年3月11日就诊。诉胃脘痛时作时止4年余,且多因酗酒所诱发,脘腹痞闷胀痛,呕恶泛吐黏涎,吐后稍舒,体倦困重乏力,不思饮食,口中黏无味,胃镜检查示胆汁反流性胃炎。诊见胃脘痞满胀痛,胸中窒闷不舒,恶心,呕吐黏涎,纳差。脉弦滑,舌体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证属痰浊阻胃,气机失和;治疗芳香化湿,健脾和胃;方取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方药同上,水煎服。服药3剂,胃脘痞闷胀痛大减,恶心呕吐已除。唯食后仍觉胃脘部不舒,照上方去藿香,加神曲12g、炒麦芽15g;又服药6剂,诸症皆减,唯仍觉口中无味,照上方再加炒枳壳10g、白芷10g;服上方6剂后,诸证悉除,饮食明显增加。又嘱其改服香砂六君子丸,调理半月而愈。
【按语】 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湿浊阻滞中焦,脾阳被困,气机升降失和而致胃脘痞满胀痛,此乃痰浊为患也。赵清理遵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训,常取芳香化湿以助脾运,温中健脾以和胃气。故用平胃散以健脾燥湿二陈汤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更加藿香、白蔻仁、广木香芳香化浊、醒脾祛湿。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燥湿、理气和胃之效。脾健运则湿浊自祛,胃气和则痞胀自消,脾升胃降气机畅达而疼痛自除矣。
黄文东 和胃理气两方
【方药Ⅰ】 炮姜3g,肉桂3g,姜半夏9g,青、陈皮各9g,紫苏9g,白芍9g,旋覆花9g(包),制香附9g,广木香6g,延胡索9g,煅瓦楞30g。
【方药Ⅱ】 旋覆花9g(包),陈皮9g,姜半夏9g,紫苏9g,白芍9
g,茯苓9g,炒枳壳6g,炮姜3g,煅瓦楞15g。
【用法】 发作时服方Ⅰ,不发时服用方Ⅱ。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功效】 方Ⅰ:温中止痛,理气降逆;方Ⅱ:和胃调气,佐以温中。
【案例】 李某,男,18岁,学生。自1964年5月起,胃痛每1个月左右发作1次,有周期性,至今已有9年。发作时为剧痛,颇难忍受,呕吐酸水,饮食即吐,每次发作期为10~15d,治疗后始能渐渐减轻。1968后7月经某医学院住院检查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共6个月,缓解后出院。出院后胃痛仍有发作,于1969年10月再住某医院(中西医结合病房)共2个月,出院后每年发作5~6次,每次发作期仍为10~15d,至今未愈。1973年7月18日初诊,胃痛时发时愈,发作时为剧烈疼痛,泛吐酸水,不能饮食,痛减后怕冷喜睡,连续15d左右,始能起床,饮食渐进。舌苔白腻,脉象小弦。此为胃中有寒,气失和降,气聚则痛,上逆为呕吐。在发作时治以温中止痛,理气降逆为主,投以方Ⅰ服之;在疼痛缓解后,宜用和胃调气,佐以温中之法,给予方Ⅱ服之。复诊,据述因胃痛未发作,先服方Ⅱ,共33剂,以后曾小发作1次,因吃玉米黍后,觉胃中不舒,并有胃痛,与食物不慎有关,服方Ⅰ,4剂即愈,痛止后继续服方Ⅱ,前后共服60剂至今胃痛未发,饮食大便正常。嘱暂时停药,注意饮食寒暖,以防复发。1974年10月,其父因公来沪,特携带病史记录,面述服中药后经过情况,并说病已痊愈,现在身体很好,除正常工作外,并参加体育活动和劳动锻炼,心情愉快。
【按语】 本病胃痛初起,由于受寒停食,多属气滞作痛。因发作后忽于治疗,以致胃气失于和降,容易引起发作,故时发时愈。在用药方面,主以肉桂、炮姜辛温止痛,佐以紫苏散寒,白芍缓中,加入理气和胃之品,在发作时可以取效,但于不发作时,必然用和胃理气为主,佐以温中,不但能防止发作,又能使脾胃健旺,增强抗病能力,故病得以治愈。另外,黄文东对气滞血淤型,拟调气化淤方。药用广木香6g,制香附9g,延胡索9g,当归9g,赤、白芍各9g,炙甘草4.5g,川楝子9g,青、陈皮各6g。对肝肾阴虚型,拟一贯煎加减方。药用北沙参9g,川楝子9g,延胡索9g,当归9g,白芍9g,生甘草4.5g,枳壳6g,青、陈皮各9g,大腹皮9g,焦神曲12g。
何 任 加味吴茱萸汤
【方药】 党参12g,吴茱萸6g,旋覆花9g(包),姜竹茹9g,姜半夏9g,沉香曲9g,生姜3片,大枣7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温胃降逆。
【案例】 陈某,女,46岁,1975年1月25日初诊。胃脘不舒,时时泛呕,偶或夹痛,胸闷痞满,涎沫多,口淡,经上海某医院检查诊为胃窦炎。脉迟,苔白,治以温胃降逆,投上方5剂。5d后复诊:药后胃脘较舒,呕泛未作,纳食较香,仍以温胃降逆续进,照上方去旋覆花、姜竹茹,又服5剂而愈。
【按语】 泛呕,胃痛,涎沫多,口淡,苔白,脉迟,乃一派胃寒见证。何任遵仲景阳明证,食谷欲呕,治以吴茱萸汤温胃降逆,疗效显著。本案西医检查诊断为胃窦炎,而中医分型属于胃寒,足见辨证之重要。
何承志 疏肝和胃方
【方药】 软柴胡5g,杭白芍10g,枳实10g,制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炙甘草5g,天花粉30g,海螵蛸15g,板蓝根20g,平地木20g,焦楂、曲各10g,川续断10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 疏肝和胃,调气行湿。
【案例】 刘某,女,28岁,1983年1月7日初诊。患者素有胃痛病史,1年前于某医院摄片示胃窦炎。证见脘痛作胀,嘈杂泛酸,纳少,肢软乏力,动辄心悸,脉弦数,苔薄腻。此乃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失宣畅,中焦不运。治宜疏肝和胃,调气行湿,投以原方水煎服。服药5剂后诸证皆减,脉弦数苔薄,再守前法,加入益气扶正之品。处以白术、白芍各10g,炙黄芪10g,药15g,枳实10g,广木香10g,茯苓15g,苏噜子15g,焦楂、曲各10g,川续断10g,海螵蛸15g,煅瓦楞15g(打),陈皮10g,炙甘草5g。服药5剂,停药2d,胃痛又作,便溏纳差。脉细数,苔薄,再拟益气和胃,调气止痛。上方去枳实、川续断、茯苓、煅瓦楞,加诃子肉10g、延胡索10g。服药5剂,胃痛又减,偶有嘈杂泛酸,便溏好转,脉弦苔薄。前方已奏效,守法稍事增损。前方去延胡索,加川厚朴5g、制半夏10g、枳实10g、白扁豆20g。胃痛已平,未见嘈杂泛酸,食后稍胀,二便自调,舌脉如常,肝胃转和,气机得调,当予和胃消食药保和片图治,以善其后。
【按语】 胃脘痛又称胃痛,其发病原因有病邪犯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寒等几种因素。何承志认为,本病在临证中多见肝气犯胃。盖肝胃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关系密切。胃在中土,功当通降,赖肝气之疏泄,而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疏泄失司,易于横逆,侮脾犯胃,气机升降不利,乃作胃脘疼痛。诚如《内经》所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本例胃痛,反复不已。何承志抓住胃痛作胀、嘈杂泛酸、脉象常弦之辨证要点,辨为肝气犯胃,故投疏肝和胃之剂,方以四逆汤疏肝解郁、二陈汤和胃化湿、天花粉清热生津助四逆散抑肝之理。川续断、楂、曲温运消食,资二陈汤培土调中,海螵蛸、煅瓦楞制酸止痛。平地木、板蓝根乃为辨病(胃窦炎)用药之意,经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二药均有抗菌、消炎之功。由于辨证明确,方药中的,故数剂即效。最后肝气渐疏,胃腑得和,二诊减少疏肝之品,伍入益气之药,系属标本兼顾,祛邪扶正,继以本法出入,稍事增损,终则丸药图治,竟收全功。
林沛湘 安胃汤
【方药】 黄连5g,干姜5g,半夏10g,百合30g,乌药7g,木香7g(后下),丹参30g,白芍30g,炙甘草7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餐前温服。
【功效】 消痞健胃,行气缓急。
【案例】 班某,女,32岁,1991年8月4日初诊。患者胃脘胀闷、隐痛2年余。近半年来症状日渐加重,胃脘痞满,胀痛,嗳气、食入欲吐,每日进食量甚少,体重明显减轻。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十二指肠球炎。曾用多种中医药物治疗,未见好转。舌边尖偏红、舌苔稍腻,脉弦细。此为寒热互结于中焦,湿滞气郁于胃腑,其证偏热,治宜安胃汤化裁:黄连6g,干姜4g,半夏10g,百合30g,乌药7g,丹参30g,木香7g(后下),白芍15g,炙甘草5g,蒲公英20,旋覆花10g(布包),厚朴7g。上方服用10剂后,症状大减。继以此方加减治疗1个月,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胃镜证实炎症已明显好转。随访半年,病情未见复发。
【按语】 慢性胃炎以胃脘痞满、胀闷、疼痛及嗳气、泛酸、纳差等为主症,表现为一系列胃气失于和降、胃腑反润为湿以及脾胃、肝胃失调的症候。安胃汤以调和胃腑及脾胃、肝胃为宗旨,是针对慢性胃炎的症候特点而设立的。本方由半夏泻心汤、芍药甘草汤、丹参饮及百合汤等方化裁组合而成。方中黄连泻火解毒,干姜温中逐寒,二者寒热同施,辛开而苦降;合半夏入胃,更能和胃降逆,燥湿开结,消痞除满。黄连、干姜用量的变化,还可调节方剂的寒热属性。百合味甘而性凉,能清泄胃腑之邪热,养护润土之津液,枟本经枠谓其有“补中益气”之效,实为养胃气也。乌药顺气开郁,散寒止痛,二者合用,养津护胃而无滋腻之虑,行气散寒而无温燥之虞。白芍、炙甘草既酸甘化阴以生津液,又可柔肝缓急以平痉痛。丹参、木香乃取丹参饮之意,用之凉血祛淤,行气止痛。观其方,取半夏泻心汤调和脾胃治痞满,芍药甘草汤柔肝缓中疗疼痛,丹参饮、百合汤调和胃中气血津液,使胃气复于通降。药物组成,大多配对而用,其功用相反相成,相得益彰,是和与降的统一,燥与润的结合,体现了调理胃气为主、兼顾肝脾的治疗原则。
张之亮 制酸止痛方
【方药】 当归50g,杭白芍50g,乳香30g,没药30g,茯苓30
g,三七粉25g,白及20g,赤石脂30g,川贝母30g,海螵蛸30
g,诃子10g,蒲黄炭20g,五灵脂30g。
【用法】 以上诸药除三七粉另包外,均焙制,碾成细末,再与三七粉混合拌匀装入小号胶囊,每日服后1h服用,每次6~10丸。
【功效】 制酸止痛,调理消化功能。
黄秉良 加味黄芪建中汤
【方药】 黄芪15g,桂枝6g,白芍15g,甘草3g,大枣15g,丹参30g,檀香3g,砂仁3g(后下),川椒6g,煅瓦楞15g,川黄连3g,吴茱萸2g,蒲公英15g,人工牛黄粉1g(分3次吞服)。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 温中补虚,理气活血,兼清化湿热。
朱 颜 和胃平逆轻剂
【方药】 蒲公英60g,苏叶、竹茹、陈皮各9g,甘草、黄连各12g,生姜汁5滴。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加蜜冲服。
【功效】 和胃平逆。
黄洪舜 愈疡散
【方药】 炒党参、海螵蛸、煅牡蛎、煅瓦楞、白脑筋各60g,炙甘草35
g,参三七、延胡索各30g,台乌药、姜半夏、广木香、制川朴各15g,青皮、陈皮、茯苓、公丁香各12g,京三棱、莪术、红花各10g。
【用法】 煅牡蛎、煅瓦楞、海螵蛸3味研末水飞极细末,参三七研末、过120目筛,其余各药共为细末。上4味药末混匀即成。每次4g,每日4次,于空腹开水送服。1个月为一个疗程。服药期间禁食生冷酸辣等刺激物。
【功效】 理气健脾,制酸止痛。
邢子亨 疏肝和胃汤
【方药】 当归12g,炒白芍药12g,乌贼骨15g,生薏苡仁24g,五灵脂12g,佛手15g,白檀香9g(后下),川楝子12g,炙甘草9g。
【用法】 水煎,每日早、晚分服。
【功效】 疏肝和胃,化淤止痛。
杨百弗 升降脾胃汤
【方药】 党参10~15g,白术10g,茯苓15g,炙甘草6g,陈皮10g,法半夏10g,厚朴10g,枳壳10g,白蔻仁6g,干姜3~6g,黄连3~6g。
【用法】 每日1剂,煎煮2次,分3次于进食前后1h左右温服。
【功效】升降脾胃,理气化湿。
陈苏生 柴牡三角汤
北柴胡9~12g,生牡蛎30~40g(先煎),山羊角15~24g(先煎),水牛角
15~24g(先煎),生鹿角6~9g(先煎)。
适应症是脑溢血或脑缺血(脑血栓或脑血管痉挛所致供血不全)所引起的中风及其后遗症。它对于脑血管意外,脑血流循行障碍所引起的各种疾病,均有较为理想的疗效。
加减法:
1.当脑溢血尚未完全停止前,除遵守医嘱保持安静外,如见头面潮红,意识模糊者,可加用代赭石15g 干生地15g 苎麻根9g,病重者可酌用广犀角6g磨汁冲服。口噤不能服药者,可用鼻饲。至宝丹亦可用(不排除现代医学抢救措施)。
2.当脑溢血已经停止,仍须防其络创复裂,加用女贞子9g,旱莲草9g,仙鹤草15g(云南白药亦可用)。
3.中风后,血压仍偏高,头痛头晕,泛恶,拘急者,可加用石决明30g 代赭石15g 干地龙9g 生牛膝9g。
4.中风后,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半身不遂者,可加用明天麻9g 僵蚕9g 决明子9g 茺蔚子9g 郁金9g 菖蒲9g 钩藤12g 全蝎4.5g。
5.中风后,痰涎壅滞,时时搐搦,咳利不爽者,可加用陈胆星6g,天竺黄9g,郁李仁9g 瓜蒌9g 淡竹沥1支(冲);大便闭结不下者,可加用生川大黄9g(后下),以得下为度。
6.中风后,余热不退,或有感染,汗出热不解,口干舌绛者,可加用土茯苓30g 忍冬藤24g 连翘9g 白薇9g 丹皮9g 山栀9g 合欢皮24~30g。
张子琳 平肝清晕汤
【组成】生白芍12克,石决明15克,白蒺藜12克,菊花9克,生地12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平肝清热。
【主治】肝阳上亢致眩晕,每逢用脑过多,或情绪激动,神经紧张而增剧。伴有目糊,口干、少寐、心慌等症。脉弦数。
【加减】如眩晕甚者,加天麻、钩藤、玉竹等柔肝熄风之品;耳鸣甚者加磁石;大便干者,加当归、火麻仁;手足心烧者,加丹皮、地骨皮;恶心者,加竹茹、赭石;失眠者,加远志、炒枣仁;食少纳呆者,去生地。
关幼波 白芍木瓜汤
组成:白芍 30g 木瓜12g 鸡血藤15g 威灵仙15g 甘草 12g
用法:水煎服,颈椎加葛根12g,胸椎加狗脊12g,腰椎加杜仲、牛膝12g,膝以下加牛膝12g,效果不显白芍逐渐加到60g,腹泻加炒白术15g,茯苓12g。
治疗各种骨质增生
邓铁涛 珍凤汤
珍珠草、小叶凤尾草、太子参各15克,云茯苓12克,白术、百部各9克,桑寄生18克,小甘草5克
治慢性肾盂肾炎
钟坚 保元强心汤
组成:红参(另煎冲)10g,黄芪30g,麦冬15g,炙五味子10g,丹参15g,川芎15g,鹿角霜10g,三七粉(分冲)3g,制附片10g,桂枝10g泽泻20g,车前子(包煎)20g,地龙12g,炙甘草15g。
功能:补益心肾,活血通络,温化水饮。
主治: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心律不齐,属心肾阳虚,血瘀水泛者。症见胸痛心悸,畏寒乏力,唇舌两颊发绀,喘息不能平卧,动则加剧,水肿腰以下为甚。舌淡胖,脉沉细或结代。
用法:每日1剂,煎2次后合在一起,分6次温服(间隔1小时以上)。
加减:心功能改善,夜能平卧,水肿减退后人参改用党参30g,去桂附;阳虚肢冷加仙灵脾15g、干姜6g温脾肾之阳;舌紫有瘀斑者加桃仁10g、红花6g;脘腹胀气加木香10g、枳壳12g;苔腻纳差加炒苍白术各10g、白茯苓15g、山楂12g、鸡内金6g。
张士舜 木核汤
组成:木贼草60g,山药20g,核桃树枝100g,石斛20g,沙参10g,铁树叶
20g,白术10g,茯苓10g,木香10g,桂枝5g,炙甘草5g,枳壳10g,露蜂房10g。
功能:清肝养胃,补气健脾。
主治:各期胃癌出现胃脘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消瘦等症状。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分2次服用。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疗各期胃癌的基本方,临床应用时,应在本方的基础上,根据胃癌的证型如肝胃不和、脾胃虚寒、瘀毒内阻、气血双亏等随证加减。肝胃不和有呕吐者加半夏、生姜、佩兰等,瘀毒内阻胃痛者加元胡、香附、五灵脂等,便干加火麻仁、郁李仁等;呕血、便血加仙鹤草、血余炭等;便溏加白术、薏苡仁;脾胃虚寒加高良姜、荜拨等;气血亏虚者加人参、白术、黄芪、熟地、阿胶等。
李丰常止血化浊明目汤
【组成】黄柏12克,知母12克,生地15克,丹皮15克,车前子20克,瓜蒌仁20克,竹茹20克,枳实12克,茯苓15克,早旱草20克,夏枯草20克,紫珠20克。
【功能】止血开郁、健脾化浊、通窍明目、育阴养阳。
【主治】内眼出血病。
【用法】冷水浸药、文火水煎30分钟,过滤取汁。药渣再加冷水煎30分钟取汁,两次药汁混合共约400毫升,分2-3次饭前温服,每日1剂。
【临床应用】本方主治内眼血管性、炎性、变性出血,但要临证变通。湿热重加茵陈、龙胆草;肝阳亢加僵蚕、钩藤、石决明;气阴虚加太子参、芦根;肺胃热盛加竹叶、石膏;便秘加大黄。视网膜静脉周围发炎加银花、黄连;视网膜静脉栓塞加三七粉、怀牛膝;糖尿病加鸡血藤、花粉;视网膜动脉硬化加龟板、鳖甲;黄斑出血加黄芪、阿胶;视网膜水肿加白术、猪苓;视网膜有渗出物加鸡内金、山楂;玻璃体内出血时间长可加水蛭。只要依据主方,变通灵活,用药精当,是可以获得满意疗效的。
李夏亭 龟甲抗纤丸
组成 炙龟板200g,炙鳖甲100g,炮山甲100g,鸡内金100g,浙贝母100g,山茱萸100g,熟地黄150g,驴皮胶100g,西洋参50g,生白术100g,白芍100g,赤芍100g,参三七100g,炙丹参100g,制莪术100g,水蛭50g,桃仁50g,炙全蝎50g,炙黄芪200g,茯苓100g,建泽泻100g,熟大黄100g,研末。川石斛300g,木灵芝300g,仙灵脾100g,茜草100g,地鳖虫50g,生牡蛎500g,苡仁500g,白花蛇舌草500g,蒲公英500g,苦参300g,煎汤泛丸。
功能 健脾祛湿,化瘀消瘕,柔肝益肾
主治 肝硬化、慢性肝炎属气阴两虚,肝阴内耗,夹有痰湿瘀血互结所致者。
用法 每次10g,每天2次,温水送服。忌食发物,感冒发热期间暂停。加减 舌苔腻加佩兰、厚朴;便溏去苦参、鳖甲,加怀山药、车前子;鼻和牙龈出血去水蛭、桃仁、地鳖虫,加生地、茅根、茜草炭。
王翘楚 失眠症基本方
失眠症基本方:炒柴胡10g 生龙骨、生牡蛎(各先)30g 天麻10g钩藤(后入)15g 郁金15g 石菖蒲10g 赤芍、白芍(各)15g 丹参30g 夜交藤30g 合欢皮30g 生枣仁30g 茯神30g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症。
服法:每日1贴,用水熬煎浓缩成200ml。日服2次,每次100ml。
陈宝贵 逍遥散加减
乳癖是以乳房有形状大小不一的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为主要表现的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
柴胡10克,香附15克,郁金10克,延胡索1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益母草30克,薄荷10克,连翘15克,冬葵子15克,蒲公英15克,炙山甲1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日1剂。
加减:若湿热偏重可加薏苡仁、土茯苓、黄连;血瘀加丹参、赤芍;肿块疼痛较甚加乳香、没药、三棱、莪术;肝肾不足加女贞子、旱莲草、杜仲;气郁较著可加川楝子、沉香、檀香。
施今墨 温中散寒方
【方药】 干姜炭5g,高良姜5g,制附子6g,砂仁3g,蔻仁3g,白檀香5g,代赭石12g(布包),旋覆花6g(布包),姜厚朴5g,刀豆子12g,野白术10g,米党参10g,炙甘草3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章次公 溃疡病方Ⅱ
【方药】 凤凰衣30g,玉蝴蝶30g,轻马勃20g,浙贝母20g,血余炭15g,琥珀粉15g。
【用法】 共研细末,每次服2g,每日3次,食前服。
【功效】 消淤散结,活血止血。
章次公 溃疡病方Ⅰ
【方药】 凤凰衣9g,琥珀屑9g,炙马勃9g,柿霜18g,杏仁泥18
g,浙贝18g,野蔷薇花9g,天花粉9g,血余炭9g。
【用法】 上药研细末,每次服1.5g,每日3次。
【功效】 清热养阴,和胃止痛。
田凤鸣 青石糖
【方药】 青石500g(碾成细面,过120目细筛),延胡索500g(轧细,过100目筛),红糖500g。注:青石,指做台阶、石碑、铺马路用的青色石子,能烧成石灰,主含钙、镁等。
【用法】 先将红糖放入锅内,加水10ml,文火溶化,再加青石粉、延胡索粉,搅拌均匀,如饴糖状,倒在木板上(上下撒青石粉,以免粘连),用擀面杖轧成0.5~0.9cm厚薄片),趁热用刀切成小方块(3cm2),待凉即成。每日3次,每次2~3块,于饭前1h含服。
【功效】 湿中补虚,缓急止痛。
张明昌 瓦甘散
【方药】 瓦楞子75%,甘草35%,共制粉剂。
【用法】 每次服10g,每日3次,饭前开水冲服。
【功效】 和胃燥湿,散结止痛。
李克绍 仿遇仙丹方
【方药】 牵牛子6g,槟榔、莪术、大黄各9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攻下寒淤湿积。
王致让 沙参麦门冬汤加味
【方药】 北沙参15g,麦门冬12g,玉竹9g,天花粉9g,生白扁豆9g,甘草4.5g,厚朴4.5g,枳实4.5g,大黄6g,冬桑叶9g,乳香6g,没药6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再服。
【功效】 养阴生津,止痛。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