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版药典的变化
一、分类情况
1. 本版药典一部正文部分由原来的“药材及其制品”和“成方及单位制剂”两大部分改为“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及单味制剂”三部分。
2. 本版药典二部正文部分分成“正文品种 第一部分”(原料与制剂)和“正文品种 第二部分”(辅料)。
3. 生物制品分列为药典三部。
二、增修订情况
1. 2005版增修订品种情况
一部
中药 分类 修订 新增 删除 总数
药材及饮片 207 33 3 551
提取物 12 5 —— 31
制剂 234 116 —— 564
合计 453 154 3 1146
增修订百分率 53%
二部
化药 修订 新增 删除 转三部 总数
522 327 4 52 1967
增修订百分率 43%
三部
生物
制品 新增 修订 总数
44 57 101
增修订百分率 100%
修订品种之多,比例之大,可以看出药品质量标准大幅度提高
2. 增修订项目数(以一部药典为例)
项目 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 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
原有 新增 总计 原有 新增 总计
检
查 杂质 24 34 58 —— —— ——
水分 48 178 226 —— —— ——
总灰分 86 135 221 —— —— ——
酸不溶灰分 28 130 158 —— —— ——
TLC 6 1 7 5 7 12
其他 5 2 7 —— —— ——
总计 197 480 677 5 7 12
浸出物 56 140 196 9 6 15
项目 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 中药成方和单味制剂
总数 修订 新增 删除 总数 修订 新增 删除
鉴别 显微 346 3 33 2 290 170 34 1
理化 187 0 9 71 107 1 5 65
TLC 357 10 123 0 1165 21 539 7
HPLC 5 0 5 0 3 0 2 1
GC 0 0 0 0 10 0 4 2
UV 13 0 0 1 1 0 0 0
总计 908 13 170 74 1576 192 584 76
含量测定 HPLC 180 15 113 0 338 30 281 0
TLC 13 0 4 11 32 3 12 12
GC 14 1 7 0 23 3 19 0
分光光度法 23 1 12 10 18 0 3 9
滴定法 31 0 5 5 13 0 3 0
其它 42 2 7 3 14 1 3 2
总计 303 19 148 29 438 37 321 23
增修订项目之多,也可以看出药品质量标准大幅度提高
3. 增修订附录
修订 新增 删除 总数 增修订率
一部附录 48个 12个 1个 98个 61%
二部附录 65个 13个 1个 137个 57%
三部附录 78个 62个 1个 140个 100%
4. 增修订指导原则
修订了原料药与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
修订了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
增加药物引湿性试验指导原则
增加近红外分光光度法指导原则
增加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
增加药品杂质分析指导原则
三、现代分析技术和现代仪器大量使用
1. 化学药品226个品种增订HPLC法检查有关物质;
2. 化学药品223个品种采用HPLC法取代传统容量法或紫外分析法或生物分析法检测含量;
3. 化学药品中848个品种(次)采用HPLC法测定含量,较2000版药典增加566种(次);
4. 采用TLC法鉴别的达1523项;
5. 中药1146个品种中,制定含量测定标准的有741个品种。其中采用TLC法测定含量的45项;采用HPLC法测定含量的品种达479种,涉及518项,(较2000版药典中的105项,增加了413项);采用GC法测定含量的37种,(较2000版药典中的11种,增加了26种)。采用上述三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品种(项)共计600种(项),占含量测定总数的81%。
三、增加安全控制指标
1. 中药
1.1首次增加重金属有害元素控制,采用原子吸收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项目 标准 项目 标准
铅(Pb) ≤5.0mg/kg(百万分之五) 镉 (Cd) ≤0.30mg/kg(千万分之三)
汞 (Hg) ≤0.20mg/kg(千万分之二) 砷 (As) ≤2.0mg/kg(百万分之二)
铜 (Cu) ≤20.0mg/kg(百万分之二十)
控制品种 西洋参、白芍、甘草、丹参、金银花、黄芪
1.2残留测定法增订了对12种有机磷和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测定方法
1.3增修订项目中,一律不再使用苯作溶剂,尽可能用其他溶剂替代三氯甲烷,以避免对人体的伤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1.4删除了山药、葛根等加工方法中的硫磺熏,表示中药材以后不允许再用硫磺熏,避免SO2和As、Hg等重金属的残留。
2. 化学药品
2.1重视有关物质检测,226个品种增订HPLC法检查有关物质;
2.2. 原料药增加残留溶剂检测,2005版药典共收载化学合成原料药约100种,其中24个品种增订残留溶剂检查项目。
五、加强检测方法专属性
1. 中药鉴别删除比色法等,改为TLC、使用对照药材;例如:
1.1脏连丸处方中君药为黄连,仅用盐酸小檗碱对照品鉴别黄连的专属性不强,所以增加了黄连对照药材检视黄连;
1.2定坤丹用阿魏酸鉴别对照,但处方中当归、川芎均含有阿魏酸,难以区分,且展开剂中含苯;05版药典改用当归、川芎药材作对照,采用不含苯的展开条件,可以区分当归和川芎。
2. 中药含量测定也增加了专属性强的检测指标,例如:
品名 原检测指标 增修订指标 现检测指标
金银花 绿原酸 木犀草苷 绿原酸、木犀草苷含量测定
党 参 —— 党参炔苷 党参炔苷薄层鉴别
丹 参 丹参酮ⅡA 丹参酸B 丹参酮ⅡA、丹参酸B含量测定
山茱萸 熊果酸 马钱苷 马钱苷含量测定
3. 西药223个品种采用HPLC法取代传统容量法或紫外分析法或生物分析法检测含量
六、对中药材内含成分差别较大的多来源品种,按一物一名原则逐步分列
本版药新增分列的品种:
葛根(野葛、粉葛)
黄柏(川黄柏、关黄柏)
金银花(忍冬、山银花)
前胡(白花前胡、紫花前胡)
紫草(软紫草、硬紫草)
土木香(土木香、藏木香)
七、新剂型与分类调整
制剂通则项下增加了植入剂、冲洗剂、灌肠剂、涂剂、涂膜剂
片剂项下增加了可溶片、阴道泡腾片
胶囊剂项下增加了缓释胶囊、控释胶囊
八、增加了检验方法的验证,如:微生物限度检查、无菌检查、薄层色谱法的系统适用性等;
九、实事求是地修订,如:中药颗粒剂水分和粒度标准、片剂脆碎度检查法等;
项目 原标准 现标准
中药颗粒剂水分 不得过5% 不得过6%
中药颗粒剂粒度 不能通过一号筛和能通过**筛的颗粒和粉末总和,不得过8.0% 不能通过一号筛与能通过五号筛的总和,不得过15%
片剂脆碎度检查法
(二部药典) 未规定不适于本法检查的情形 对于形状或大小在圆筒中形成严重不规则滚动或特殊工艺生产的片剂,不适于本法检查,可不进行脆碎度检查。
十、其他重要的增修订,如:
1. 药典附录增加了灭菌法、贴膏剂黏附力测定法、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TOC )测定法、可见异物检查法、质谱法、过敏反应检查法、降钙素生物测定法、生长激素生物测定法等;
2. 不溶性微粒检查法;增订了对小容量注射剂的检查,药典二部增订静脉注射剂不溶性微粒检查的品种达126种;
3. 薄层色谱法增加了系统适用性试验;
4. 微生物限度检查修订为按给药途径要求,并增加了方法验证试验;
5. 无菌检查法由培养7天修订为培养14天;
6. 纯化水和注射用水增订了微生物限度检查,限度与美国标准一致;
7. 药典二部增修订细菌内毒素检查的品种达112种;
8. 药典三部增订逆转录酶活性检查法、人血白蛋白铝残留量测定法等;
9. 改进了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及CHO细胞蛋白残留量等检测方法;
10. 将卫生部颁布的原《澄明度检查细则和判断标准》修订为可见异物检查法。
十一、规范中药制剂品种的功能主治
1. 不得随意增减功能、主治内容的原则;
2. 坚持中成药的功能充分体现治则、治法的精神;
3. 坚持主治反映中医药病、证、症的特色。避免了易引起误导用药的现象,突出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特色,将中医学的“证”和相应西医学的“病”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功能主治表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临床医师准确理解中成药的功能主治和合理用药提供了保证,促进了中医药在新时期的健康发展。
十二、企业的应对
1. 强化05版药典的学习,提高执行的自觉性;
2. 充实和培训人员,训练队伍;
3. 购置相关仪器,完善检测条件;
4. 修订GMP文件,重点是工艺规程、质量标准等技术标准;
5. 实施检验方法的验证;
6. 关注执行时限,做好执行准备:
6.1 化学药品自执行之日起所生产的《中国药典》品种,其新印制的药品包装、标签及说明书必须注明《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的药品通用名称。对于名称已作修订的药品,其原通用名称过渡使用至2006年12月31日。执行之日前印制的药品包装、标签及说明书,可以继续流通使用完毕。
6.2 中药制剂各药品生产企业要关注各自的品种,按SFDA《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做好说明书修改工作。自2005年7月1日起,药品包装、标签及说明书要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有关规定印制。执行之日前印制的包装、标签及说明书可继续流通使用完毕
7. 《中国药典》2005年版制剂通则中的原则性要求,不作为药品检验中的必检项目,但必须符合相应的要求。如:二部收载的胶囊剂、颗粒剂、丸剂及口服片剂等剂型的“微生物限度”检查,虽然不作为必检项目,若检验时,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Ⅺ J)检查,亦应符合规定。
8. 制药企业应以技术创新为先导,重视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改进和提高,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9. 中药标准一直是障碍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鸿沟。2005版药典作了大量的修订增改,从标准到方法都有极大提高,力求建立完善的、国际认可的中药标准。因此无论中药饮片、提取物还是中药制剂生产企业都面临更高的标准,更大的挑战,更应严肃对待。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