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11年的科研型医学生却不能报名主治医师考试
有—群医学生,他们叫科研型研究生博士生,他们是被招聘单位拒收简历的人,他们是被政策遗忘的人,他们是学医11年拿着硕士博士毕业证,却报名不了主治医师考试的人。今天就让我们这群人主动呐喊,为了-个公平的待遇而团结起来。
近日国家卫计局发布了关于2022年卫生资格考试报考条件的相关指导消息,变化之大,犹如平地惊雷,震碎了无数科研型硕士博士的美梦。且看这个规定是怎么让人震惊的,指导内容如下。
临床、口腔、中医类别主治医师报考条件:
1、具备博士学位,并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2、或具备硕士学位,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后从事医疗执业活动满2年;
3、或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后从事医疗执业活动满2年;
4、或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经执业医师注册后从事医疗执业活动满4年;
5、或具备大专学历,经执业医师注册后从事医疗执业活动满6年;
6、或具备中专学历,经执业医师注册后从事医疗执业活动满7年。
按照这个规定,科研型博士生需要学医5+3+3+3=14年才能报名考主治医师;
科研型硕士需要学医5+3+3+2=13年才能报名考主治医师;
专业型硕士需要学医5+3+2=10年才能报考主治医师;
本科生需要学医5+4=9年或5+3+2=10年才能报考主治医师;
大专生需要学医4+6=10年才能报考主治医师;
中专生需要学医3+7=10年才能报考主治医师。
我们从来不是唯学历论的人,也不是歧视学历低的人。但是看到这个报名条件,我们科研型硕士博士感受到了满满的歧视与不公。需要多三到四年才能报考主治医师,是我们科研型硕士博士的智商比其他学历的人低下吗?显而易见,我们的智力并不比其他学历的人差。还是我们科研型硕士博士学医满10年后,临床能力不足胜任主治医师的工作,需要多加三到四年的历练?
但是,且看我们科研型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模式,我们从来都是临床科研两手抓,从不会顾此失彼。从我们选择临床医学这个专业开始,当医生就成为我们心中理想的火花。即使选择的是科研型的研究生,我们从来没有忘记,我们毕业后是要从事医生这个职业的,所以我们总是在科研的间歇,回科里参加值班、管病患、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参与手术、写病历、出门诊…….这在我们三年的科研生源中,参与临床工作的总时间绝不下于一年。我们的这三年研究生源从来没有放弃临床工作与学习。这三年的研究生涯,是我们拼尽全力学习的盛况,也为我们从事科研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习了本专业的临床救病治人的规范。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大部分科研型研究生毕业时,已经掌握了本专业大部分疾病的救治原则。
当我们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专业型研究生轻而易举地拿到了无数三甲医院的Offer,我们科研型研究生在招聘会上准备广撒网的时候,却发现根本没有医院愿意收我们的简历,他们只有一名话“没有规培证不要”。当时我们科研型研究生和临床型研究生在三年研究生涯中,干的活大部分都是相同的,却因为少了一张“规培证”,毕业后的待遇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从招聘会上回来灰头土脸的我们,终于重新认识了自已的文凭,好像985毕业证书似乎没有什么用途,于是我们重新定位了自已的方向,默默地接纳了“规培生”的这个身份。
因为我们最初的梦想几乎都是成为医生吧,规培是我们科研型研究生成为医生的重要桥梁了。当我们从科研型研究生转换成规培生的时候,科研的压力小了,我们更专心地从事临床工作了,再加上研究生时候积累的临床基础与看文献的能力,我们在临床工作上取得了飞速的进步。经过了三年的规培,我们与专业型研究生在临床上的差距明显缩小了;甚至因为我们的科研思维,对学科前沿、对循证医学有更深的执着,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更有长处。我们相信,我们科研型研究生可以像专业型研究生一样成为合格的医生。
当我们在努力想在临床上与专业型研究生看齐的时候,因为我们一直的梦想也是做个优秀的医生,做个会看病还会搞科研的医生,而专业型研究生在职业生源上已经乘着七彩祥云扶摇直上,我们科研型研究生却还在驾着人力车追赶。专业型研究生毕业后工作两年,就可以报名考主治医师,那时候我们科研型研究生还在规培!我们科研型研究生毕业后还要规培三年,拿到规培证后再工作两年才能报名考主治!整整比专业型研究生晚了三年才能报考主治!三年后,专业型研究生已经在报考副主任医师了,我们科研型研究生在报考主治医师!回想当年,我们是同一个起点一起出发的,为什么若干年后我们科研型研究生却远远被专业型研究生甩在了后头?
科研和临床从来都是医生的左膀右臂,不应该厚此薄彼。科研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也是基于此思路而设计出来的不同的培养模式,科研型研究生的培训目的是培养出会搞科研的医生,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出有临床专长的医生。这两类医生在工作中互相促进、互相补充,才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为临床工作开启崭新的纪元。科研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的关系应该是情同手足,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如果在待遇上相差悬殊,受伤害的是这对同胞的情谊,是所有科研型研究生积极为医学事业奋斗的赤诚之心。既然科研与临床是医生的左膀右臂,都是医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评价医生职称的时候,是否应该综合考量,不陷入以科研能力评价专业型研究生(医生)、以临床水平评价科研型研究生(医生)的泥潭。在报考主治医师条件上,对科研型研究生的规培证与执业时间有所放宽,让科研型研究生能与专业型研究生有平等的报考主治医师的条件。
不应该对科研型研究生报考主治医师的条件抬高,恰恰相反,科研型研究生更需要尽早报考主治医师,来施展才华,来在医学事业发光发热。科研型研究生擅长的可能是科研思维,尤其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几年。假如把这些科研思维转化成生产力,将会极大地推动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我们都知道,搞科研需要申请科研基金,大部分的科研基金都是需要主治医师以上职称才可以担任课题负责人。假如要求科研型研究生要获得规培证后工作两年才能报考主治医师,等待聘任主治医师又再需要一年以上,那么科研型研究生毕业后六年才能聘上主治医师,毕业六年后才开始申请课题、搞科研,估计在学校学的科研思维与方法已经遗忘殆尽了!假如让科研型研究生知道,要毕业六年后才能聘上主治医师,这将会严重挫伤他们搞科研的积极性!这是对科研人才的极度浪费,我国花费巨大的经费培养科研型研究生也将变得毫无意义。这也是与我国成为科研强国的目标相背道而驰的。任何好的政策,都是促进人的积极性,发挥人才的潜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为出发点的。假如一个政策的制订,一开始就是抑制人的积极性,挫伤人的睿智,那它不是一个理想的政策。
学医11年的科研型硕士博士生却不能报名主治医师考试,而学医10年的本科生大中专生却可以报名主治医师考试。这其中的不合理之处,不言自喻。我们从来不是唯学历论的人,只是希望和其他学历的人有一个平等的报考主治医师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