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um sickness血清病
概述
血清病( serum sickness)是指由于注射异种免疫血清导致的一种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其表现主要有皮疹、发热、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目前免疫血清的临床应用已大量减少,仅限于防治白喉、破伤风、某些毒蛇咬伤后,以及阻止移植物排斥等的免疫抑制治疗。相反的,由于药物致敏已成为当今最常见的血清病病因。
发病机理
1.血清病是一种典型的型变态反应。机体对进入体内的异种血清各抗原成分或作为半抗原的某些药物与体内蛋白结合形成的抗原性复合蛋白,均可产生抗体。当形成的抗体量略少于体内尚消失的抗原时,可形成沉积于血管壁上的免疫复合物,继而激活补体系统,生成血管性物质、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造成局部充血与水肿,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和溶酶体内蛋白分解酶的释放,导致组织的炎症与损伤。构成血清病免疫复合物的抗体球蛋白主要是IgG,但如IgE较多,则发病时血清通透性的增加更加明显。而且可有喉头水肿、低血压甚至过敏性休克表现。凡抗原刺激下较易产生IgG与IgE这两类抗体者,也较易发生血清病。
2.目前临床上引起血清病的血清制剂主要有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各种蛇毒抗毒素以及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TG)等;引起血清病的药物主要为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水杨酸盐、保太松、苯妥英钠,以及右旋糖酐等巨分子药物。
临床表现
1,因注射血清而发生的血清病,临床表现一般较轻,常在3~5天后随着异体血清的水平逐渐下降,症状也逐渐消失
2.皮疹是本病最明显和常见的症状,主要为荨麻疹样风团,紫癜样皮疹或麻疹样皮疹等;常在注射部位首先发生
3.发热,高达38℃~39℃,伴全身淋巴结程度不一的肿大,质软而稍有压痛。
4.部分患者还可有面部、眼睑及手足未端水肿(儿童多见),极少患者可有喉头水肿。
5.有的患者在发热的同时尚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由血清或球蛋白(如ATG)或其他巨分子药物所致,在皮疹出现后2天,还可有关节疼痛、肿胀等关节炎症状,常累及多关节,呈对称性。
诊断
1.本病的诊断依据,最重要的是注射血清或ATG史和上述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小分子药物极少引起神经炎、肾小球炎或/或全身淋巴结肿大。
2实验室检查对本病的帮助不大,通常可有白细胞总数中等度升高,但嗜酸粒细胞增多少见。血清总补体与C3均可下降,有时血內并可找到免疫复合物,这些虽可帮助本病诊断,但特异性不强。
治疗方法
通常情况下本病的症状不重,具有自限性。因此,应以对症治疗为主。
1.发热或关节痛者可用水杨酸制剂。有皮疹者可用苯海拉明,同时每日应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0.1%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对血管神经性水肿,喘息或严重荨麻疹甚为有效,必要时可每隔半小时重复一次。
2.儿童在接受白喉抗毒素血清注射后第4~16天中使用足量的抗组胺药物能明显减少血清病的发生。
3.累及神经系统、肾脏或其他內脏的重症患者,应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成人可用氢化可的松静脉注射(或相当剂量的强的松口服),2~3日后视病情而逐步减量。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