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周仲瑛高脂血症辨治经验
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周仲瑛教授认为,高脂血症常多表现为形体肥胖,全身疲乏,沉重乏力头昏脑重,心胸痞闷或痛,心慌,肢体麻木,舌体胖大,舌质偏暗紫,脉弦滑或弦涩等症状,当属中医学之“痰湿”、“浊阻”、“血瘀”范畴,辨治主要从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入手。
中医虽无血脂的概念,但对人体脂膏则早已有所认识,每常膏脂并称,或以膏槪脂。
《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指出膏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之一,由水谷所化生,并随津液的流行而敷布,有注骨宝、补脑髓、润肌肤等作用,是人体化生阳气的基本物质之一。
如《灵枢•卫气失常》云:“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若膏脂过多则有形体变化,《内经》称为“膏人” “脂人”,少则“体无膏泽”(《灵枢•经脉》)。
于此可见,中医的脂膏与西医的脂质相类,至于脂膏与血的关系,张景岳曾说:“精液和合为膏,以填补骨空之中,则为脑为髓,为精为血”(《类经》),认为膏可以化血,也可以说初步意识到血脂的存在。
由此可知,膏与津液同一源流,膏是津液之稠浊者,是血的成分之一,源于水谷,与津液的其他成分可以互为转化。其正常生理须藉脾的生化、肺的敷布、心的营运、肝的疏泄、肾的主宰。
一、高脂血症病因病机
膏的病变主要在于过多为害,究其根由,常因恣食肥甘、久坐少动,或因体质禀赋、年届老龄等关系,导致内脏功能失调,转输失职,津液不归正化,形体常趋肥胖,浊脂生痰,表现“肥人多脂”、“肥人多痰”的病理变化,日久浸淫脉道,痹阻血络,终致痰阻络瘀。心脉痹阻则为胸痹、心痛;经络、脑脉痹阻则肢体麻木不遂,甚至发为中风。
1肝肾亏虚为高脂血症之本
高脂血症属于中医之“痰浊“”血瘀“的范畴已为众多学者所认同,而对于“痰浊”“血瘀”之本却有不同的认识。因津液代谢主要涉及肺之通调、脾之运化、肝之疏泄及肾之蒸化,故目前“痰浊”之本的分歧主要责之于脾肾不足或肝肾亏虚。痰瘀的生成,虽然病涉多个脏器,但病变主脏在肾。因肾主津液,对津液的贮存、分布、利用及津、液、精、血之间的转化起主导作用。人在中年以后,阴气自半,肾元亏虚,精气渐衰,肾阴不足,虚火灼津,肾气虚弱,气不化津,则清从浊化,或因水不涵木,肝失疏泄,木不疏土,而致脂浊内聚,困遏脾运,津液脂膏愈益布化失调,变生浊痰,壅塞脉道,血滞成瘀,或酿而生热,或滞而为湿。故总属本虚标实之病。本虚为肝肾不足,标实为痰瘀阻滞,而其主次关系则因人而异。
周仲瑛教授认为高脂血症之本为肝肾亏虚。因肾为先天之本,内寓真阴真阳。肾阳不足,虚火内生,灼津炼液,而成痰浊;若肾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温煦脾阳,则津液内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脂凝液积而致形体肥胖发为高脂血症。肾为元气之根,全身各脏腑功能活动有赖于肾气之推动和激发,反过来其他脏腑的功能失调也均能久病及肾,进而导致肾主水之功能失调,生浊聚痰。肝与肾“乙癸同源”,如果肝或肾的阴精不足,不但可以互为影响,而且都能造成相火偏亢;再者,肝本为刚脏,肝失疏泄,势必直接影响气机的运行,而气为津液代谢的动力,又为血帅,如气机不利,痰浊、瘀血也会随之而生。
2痰瘀阻络为高脂血症之标
高脂血症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形体肥胖,头脑昏重,心胸痞闷或痛,肢体麻木,舌苔厚腻或黄厚腻而干,舌质偏暗或紫暗,脉弦滑或弦涩等等。周仲瑛教授认为“从症测机”,临床表现似痰之“无处不到,变化多端”。即使部分高脂血症患者无症可辨,也可从病人之形态、舌脉、性情等认识到痰之存在。此外,痰可夹瘀、夹湿、夹气,出现化热、化火、化风等辨证,导致高脂血症变生多种疾病,也表明高脂血症以痰为主、为标的证候特点。
周仲瑛教授认为“瘀”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头晕或痛,心悸或胸痛,肢麻或痛,舌紫或暗,脉弦或涩等症。痰郁日久,必滞为瘀,痰瘀互结为患为高脂血症病之标。
二、高脂血症的治疗
1治则治法
基于以上认识,说明高脂血症可以中医津液(主要是膏脂)学说、痰瘀学说为理论依据指导临床,按标实本虚两大证论治,以滋肾养肝治本,化痰祛瘀治标。治本可以调节脂质代谢,抗动脉硬化,延缓衰老;治标能抑制脂质合成,促使降解排泄,消除痰瘀病理产物。由于肝肾不足以阴虚热郁为多,阳气虚衰者少,故治当滋养阴津,浚其脉道,慎投温肾助阳,以免动火灼津。乙癸同源,滋肾有利于养肝,遂其生发、条达之性,疏土运脾之职;化痰祛瘀祛除病理产物,有利于津液气血的输化运行,且脂浊困脾,积湿生痰,脾实不运者,与脾虚不健,内生痰湿有别,故治不在补而在运,化痰祛浊有助于改善脾的运化功能,使水谷精微归于正化。
2辨证论治
(1)痰瘀阻络证
症状:嗜食肥甘,形体肥胖,面有油光,头昏重胀,时吐痰涎、口苦、口黏,脘痞,胸闷或痛,芝麻沉重,舌苔厚腻,舌质隐紫,或有瘀斑,脉玄滑。
治法:化痰祛瘀,升清降浊。
基本方:法半夏10g,胆星10g,昆布15g,僵蚕10g,瓜蒌皮10g,生山楂12g,丹参12g,虎杖12g。
加减:肢麻重治加片黄姜10g,胸闷胸痛加广郁金、蒲黄各10g,食滞脘胀加麦芽、六曲、炒莱菔子各10g,湿热内蕴加制大黄5g。
(2) 肝肾亏虚证
症状:头昏晕痛,目涩视糊,耳鸣,健忘,心悸,失眠,腰酸肢麻口干,舌质偏红,脉细或数。
治法:滋肾养肝,化痰降浊。
基本方:制首乌12g,枸杞子12g,制黄精12g,桑寄生12g,泽泻15g,金银花10g,决明子12g,荷叶15g。
加减:眩晕加天麻、白蒺藜各10g,目涩、视力模糊加炙女贞子、菊花各10g。
以上基本方做成浸膏片,日服3次,每次6片,相当于生药一日一帖量。3个月为1个疗程,可连续服用2个疗程,一般不少于1个疗程。如用汤药,每日1剂,煎服2次,疗程相同。
END
本文选自《国医周仲瑛辨治疑难杂病方略》,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陈四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