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科到浙大博士,2021年博士申请考核经验贴(含浙大,上交,协和,中科大等)
Intro:从浙大复试结束签订 学生-导师双向协议书至今已经2个月了,中间又在准备答辩、毕业材料、毕业典礼,也没有好好总结这一年的备考经历,准备过两天去实验室,这几天闲下来没啥事就好好整理一下这一年的经历,当是对过去硕士3年告别的一种仪式感,也是希望对有意向读博的同学提供一些帮助,特别是像我一样出身三本或者专科的同学。
基本情况:
专科>>双非硕士>>浙大博士
硕士期间:CET-6:500+,JCR1区11分共一一篇,挂名的略过。
报考院校有:浙大,上交,协和,首医,武大,中科大。
楼主高考成绩十分不理想,再加上年少不懂事不愿意复读只好选择了上大专。说来惭愧,专科期间专业课基础几乎为零。专科毕业没有选择专升本,因为一些原因直接参加工作1年,大概也就是工作的这一年让我更加坚定了要继续读书的意愿,毅然选择考研,因为第一学历的限制,报考学校十分有限,考上了一所双非一本院校(说起来一笔带过,个中艰辛真是一把泪...),硕士期间把自己扔在实验室,终于在浙大复试前接受一篇11分JCR1一区共一,最后终于圆了浙大读博的愿望。
报考前:
我是从研一下学期开学(2019.02)开始进入实验室,大概在研二坚定了读博的意愿,研二末研三初(2020.08)开始陆续联系意向院校的博导,发邮件的导师有浙大、南大、南医大、上交、同济、中科大、协和、首都医、武大。最终交了报名费的有浙大,上交,协和,首医,中科大,武大。浙大的一志愿报的是感染科,最后调剂了两次到浙大基础医学院。这些学校我都会提供下我了解到的信息。
在丁香园上看了很多考博经验贴,包括问了一些能接触到的考博成功的师兄师姐,大致了解到在目前申请考核的大环境下,博导看重的是三个因素:出身,英语水平,文章。体现在报名时提交的材料中即:本科硕士院校,CET-6或雅思等,和文章的IF/分区。
值得一提的是,在参加浙大复试时,面试环节中,在坐在你面前的一圈博导手上都有一份名单,上面从上到下依次是参加复试的考生姓名,在名字旁边就是本科硕士院校、CET-6分数、发表几篇文章及影响因子/分区这些信息,也就是说,出身/英语水平/文章就是博导们了解和评价你这个人的三个最直观的维度。当然这么说不是绝对的,也许你的博导就是对你比较有眼缘、也许他就是对你的研究方向比较感兴趣、也许他就是能看到你身上的独特品质,这些都有可能,但是在你对于博导没有任何把握、对于未来完全未知的情况下,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准备一定是最保险、最有效的方法。
因为楼主是一个双非硕士,竞争者有目标院校自己的学生(包括硕转博和考博)、其他985的硕士、其他双非院校的优秀的硕士(双非院校的学生如果手上没有人脉或像样的文章很少会去申请更好的学校的博士,所以这部分考生也是很强的竞争对手)。由于出身不好,所以心里非常清楚如果在文章和英语这两项上没有优势,那基本就是去碰运气了,所以从研二开始就把自己扔在实验室里,就是希望在申请考核这个制度下能够占得一席之位。
关于联系博导:
楼主是从研二末研三初的8月份开始联系各个学校的博导,主要还是通过发邮件的方式。
Tips:
☆联系博导当然宜早不宜迟,如果有参加学术会议、老板的饭局之类的机会可以接触一些有意向博导,当场能够表达意愿、留个联系方式混个面熟当然最好。毕竟这种机会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可遇不可求,所以邮件联系还是比较普遍的方式,越早越好,一个萝卜一个坑,尽早让博导知道有你的存在还是有好处的。
☆找博导的联系方式有:
(1)登录目标院校的研究生院网站,一般都会有个“导师风采”“导师主页”之类的页面,在里面都会有博导的邮箱或者课题组的介绍(在这里面大致了解下博导的研究方向很重要)。
(2)有的学校的导师联系方式可能写在学校招生的专业目录里
(3)在pubmed里搜博导的文章,也可以找到ta的通讯邮件地址。
Ps:存在部分博导可能有多个邮箱的情况,其中有的可能已经不在用了,如果你想排除你的邮件ta没有收到的情况,可以通过以上方法找出ta的所有邮箱,都发下邮件。
☆邮件格式:邮件标题直抒胸臆,邮件内容简单明了即可,不在于话术多么高级,简单做个自我介绍以及对博导研究方向的兴趣以及读博的强烈意愿,再附上个个人简历即可。
记得简历最好转成pdf格式,大多邮箱的pdf文件都可在线预览,word的话可能还需要下载。
有需要模板参考的同学可以私信下我。
☆不仅是报名前需要询问博导是否有名额,到参加复试这段时间内最好都要和导师保持联系,不要让博导忘了还有你这个小可爱的存在。
☆如果博导对你答复比较positive,一定要鼓起勇气去和博导见一面,非常重要!
☆如果目标院校的目标博导有好几个,记得一定要分开时间发邮件,一个确定无望了再给下个发邮件。博导相互之间互通有无的概率不高,但不是没有。所以提前准备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可以不那么手忙脚乱。如果你是10-11月份看到这个帖子,那还是先确保有导师有名额比较重要吧...
报考院校:
浙大:楼主一志愿报的是感染科,然后在基础调剂了两次,最终录取。所以可能说的比较多点,不报浙大的我觉得也可以看下,有些地方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首先是报名资格,浙大医学院的申请考核报名资格门槛主要是英语和文章2个方面:
1)CET6>480分 ,5年内成绩。
2)以一作发表sci一篇;前2位发表IF>3;前3位发表IF>5;不计排名发表IF>10。
条件还是比较有弹性的,特别是文章这一块,并没有很功利性的要求必须是一作发表文章,在文章的IF达到要求情况下,有挂名就可以满足要求。相比于像南京医、南昌大学、湘雅等一些学校必须硬性要求有一篇一作文章来说,还是比较宽松的。(可能与浙大医学院对本校学生的培养方式有关,他们的学生毕业条件就不是必须要一作....)。对了,在浙大的招生简章中,关于英语和文章的门槛下还标注着

翻译成普通话就是,如果博导愿意帮你提出申请的话,这个门槛还是可以再进一步放宽的...
对于目前手上还没有文章,但是可能实验室有师兄师姐帮自己挂过名字的同学来说,浙大还是可以做一个不错的备选的。
报名资格是个大前提,弄清楚了就可以着手准备申请考核的材料了。像什么英语水平证明材料、本科/硕士期间成绩单这些就不说了。主要想说说导师推荐信和科研计划书,推荐信基本都是需要2封,然后浙大对于导师推荐信的推荐人职称没有要求,基本副高及以上都可以。然后重点是,我在准备导师推荐信的时候,天真的以为只是学校招生办审核的时候随便看一看,其实不然,我在浙大校内调剂的时候,发现复试时有的博导确实很看重给你写导师推荐信的人是谁,甚至我发现有些搞基础的博导甚至严苛到推敲导师推荐信上的“点评部分”是否符合实际...所以,总结一下就是
1)写导师推荐信的时候,用两个不同的模板,一个导师一个,别写重了。
2)尽量还是找能找到的牛逼点的导师帮忙写,省的碰到那种较真的面试官也比较麻烦。
然后就是科研计划书,我在准备材料的时候,也是一时间觉得很棘手,毕竟硕士就被老板要求写标书应该不多吧...论坛里也有很多模板,同学们可以搜一下。不过从我的经历来看,浙大并不是很看重这个,复试时也没有遇到博导会针对你的科研计划书提问(会提问你未来的proposal)。我感觉应该交了也是石沉大海了,所以这个大致准备下就行了,也不用焦虑是不是写的不够好。
这些提交材料的准备工作做完后,就可以等待报名系统的开放了。
浙大一般每年8月底9月初会出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然后10月中旬左右开放报名系统,持续时间大概20-25天左右,基本确定自己的意向导师之后就可以提交材料报名并且缴费了。千万别把时间拖到最后系统关闭那一两天再提交,我就有同学等报名系统关闭了才发现没报名...
报完名之后大概在12月底1月初报名系统中的“资格审查”那里会显示是否通过,显示通过的就可以准备后面的复试了。同时也会出现提交材料的打分结果。这里说一下,这个材料的打分情况浙大官网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打分评定标准的,我问研究生办,回复是由每个学科点(比方你报感染科,学科点就是感染科的科研秘书)各自进行打分,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同学手上文章一堆也许才80分,有的同学手上就1篇低分文章也许也打到了80分。我觉得这个打分结果可以不用太在意,只要“资格审查”通过了就好。
就可以着手准备浙大的专业课考试了。我去年一志愿报的是感染科,于是开始看传染病学。
浙大今年的复试是5.2开始一直到15号。我报的一志愿感染科是5.10,早上笔试专业课,下午面试。
早上笔试9点开始,科秘说中午卷子就会改完(实际上感染科这个成绩是不公布的)然后下午一点就是面试,面试官由感染科的博导组成,大概有20几位,面试流程很简单,就是进去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没有规定用英文,然后就是读一段文献再翻译,我抽到的是与covid-19相关的一段。然后就可以出去等结果了。整个过程也就3分钟左右吧,由李院士负责整个过程的控场。然后等所有人都面试结束,大概下午5点多就会当场宣布结果,念到名字的到旁边会议室和导师签订双向确认书,其余的就可以走了。今年加上研二转博的大概是60个左右,然后招了13个人。重点是浙大感染科是直接把本校的硕转博的都刷了(是的,你没看错),名额都留给了考博的同学,之前在论坛里看以往的帖子这么说还不大相信,这在我经历的别的专业和别的学校考博中都是少见的。然后据说感染科去年的名额有三十多个,今年一下骤减了很多,复试的时候科秘也和我说3.5年前感染科可能是报了就能上那种,因为名额真的很多。感染科的报考人数也是相对于临床别的科室少很多,更是有李院长坐镇,所以报感染科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感染科被刷了之后,权衡再三还是准备往基础调剂,基础的复试相对于临床还是比较严格的。同样是早上笔试一门专业课,然后下午面试。基础的面试是比较正规那种,一个人大概40分钟,包括自我介绍+20-30min的ppt presentation+在场各位博导进行提问。
其中自我介绍没有要求英文,但是我在候场的时候发现大家几乎都有准备英文的,立即准备了一个英文的自我介绍,结果我进去之后,其中一个博导果然要求我做一个英文的自我介绍(长吁一口气)。讲ppt环节就是介绍下硕士期间的课题加上对于未来的proposal。然后就是博导对你的ppt进行各种提问,不得不说做基础的老师问的问题还是比较犀利的,即使不是同一个方向,也都比较切中要点。其中也会有博导问一些与科研无关的问题,包括有没有对象啊、为什么选择读博啊、万一延毕了怎么办啊这些。
划重点:不管ppt的内容如何,一定要对内容非常熟悉,然后presentation的过程自信大方,避免磕巴(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所以总的来说,复试基本一天就可以完成,当天就能知道结果,被刷了就赶紧准备调剂别的专业或者往别的学校调剂。
前文提到的博导主要看重“出身”“英语”“文章”三个方面,在一志愿和调剂的过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记得最终录取的那场面试,ppt自认为讲的还是比较顺利的,然后在座的博导也对硕士期间的研究进展表示了认可,但是当其中一个导师问到我“本科是哪里的”,我回答“老师,我是专科直接考的硕士”时,我明显能感觉到当时的气氛一下就冷了下来,然后就是针对缺少本科的专业课学习经历会不会影响未来的科研工作之类的问题...最终录取之后,我老板也在办公室和我说,当时面试后在场有好几位博导对于我专科的背景是比较质疑的,希望我老板可以慎重选择。所以真的发自内心很感谢我老板可以给我这个机会。
对报考专业还有犹豫的同学可以上浙大医学院了解一下今年及往年各专业报名人数与实际招生人数,有的时候确实是考的好不如报的好。
还有浙大的感染科、病理、病理与病理生理、细胞生物学的专业课的往年真题电脑上还有保存,如果有需要的同学可以私信我。
关于浙大的tips暂时就想到这么多,如果后面有补充的话再说吧...
上交
首先,上交/同济/复旦在每年3月的第二个星期六都会有一场英语考试,所以这三个学校只能选一个。
今年上交的报名时间是2020/10.25-12.15,然后在3月考英语前几天还有一个更新发表论文成果的机会(给上交点赞),然后根据英语考试的成绩进行划线进复试,再根据申请材料的考核成绩进行评分,确定进入复试的人。复试的时候再进行笔试及面试,最终决定录取。
所以考上交的话,不光材料评审的环节很重要,初试的英语成绩就决定的你的申请材料会不会被评定。我今年比较遗憾,文章在考完英语过后3天被接受,错过了更新论文成果的机会,所以虽然英语过线了,但是还是没有进入复试...
上交的英语从网上找上交博士入学考试的历年真题就好了,都是常见的题型,没有听力。我感觉把历年的真题刷个1-2遍,问题就不大了。一般考研英语70+,CET-6 500+的刷刷真题,过线的希望很大的。
不得不说,上海那边的学校相对于内地许多地方还是要公平一些的,虽然博导的个人意愿还是占很大比例,但是就算你能找到人,太水的话也是很可能被刷下来的。你不可能要求所有事情都绝对公平的,不是吗。
协和
关于报考协和我印象最深的是:协和的招生办电话是最好打的,基本每次打一遍就会有人接,而且回答问题不会那么不耐烦,对考生还是比较友好的。
协和的报名门槛基本也是没有,材料审核的结果在2月就会出来。
报名准备的材料和之前浙大的差不多,就不赘述了。
协和的初试就是把申请材料进行打分(同样,没有一个明确的打分标准,打分机制非常不透明),然后按照打分从高到低一比二进入复试,我去年报外科-基本外科方向,打分是160,在八十多个人中排三十几,前14名进复试招7个。
我也是因为报考协和提交材料时,文章还未被接受,所以材料打分不高,没有进入复试。
首医
首医的报名是比较早的,大约10月份报名,12月底就组织复试了。也正是如此,想先报个首医走走流程,感受下考博的过程,也好给来年春天其他学校的复试攒攒经验。
报名门槛不要求英语和文章。同样是提交材料,然后进行评定,选择一部分人进入复试。进入复试之后再进行笔试、操作考试、面试,流程还是比较繁琐的。
同样因为报名的时候文章还没有accept,在材料评定那一关就被刷了。也立即询问了科秘,给的回复很简单“还有很多比你优秀的”。也正是这次报考首医的经历,让我知道了在申请-考核这个规则下,可能你联系导师准备材料缴费准备专业课忙活一堆事情后,被刷可能就是一句话的事情,说是报考了,但是毫无游戏体验。
武大
武大的报名时间比较晚,材料审核结果出来也比较晚,组织复试时间也比较晚。
武大的考博流程和交大有些类似,是先参加武大组织的英语考试,再划线进行申请材料打分,最终选定人选进入复试。不过今年和去年因为疫情原因,都没有组织英语考试,直接把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打分。武大会按照“学习背景”“发展潜质和个人综合素养”“科研能力”三个方面评分,具体的打分机制也是一个谜,群里面也是吐槽一片。
Mind-set
1. 申请考核制下的考博和考研还是很不一样的。考博是一场很长的战役,不仅是从头一年暑假到来年春天3-5月份复试这段时间,我觉得最终的结果更取决于你在硕士三年期间在实验室里投入了多少精力,因为大概率上来说你在科研上投入的越多,发表高水平文章的概率越高(我的意思当然不是你的文章分值越高,就一定比分值低的人更优秀更努力,我说的是大概率,勿杠哈)。然而在没有任何人脉没有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有好的文章是撬动成功录取最重要的杠杆,所以与其说是在考博那一年奋起直追,不如说取决于整个硕士期间的准备。
2. 千万要保持最初的初心。即使是在头一年年底申请材料的时候文章就已经见刊了,因为临近毕业了,在考博复试前一定还有各种各样的琐事,比如实验室又有新的课题、专硕的同学还要在临床上工作、写毕业论文、准备来年找工作等等,可以说报完名过后又会分心到很多其他事情上,加上复试的时间还遥遥无期,战线一拉长,人的心态难免会发生变化,很多人就在这个时候开始慢慢变得松懈。勿忘初心,一定要记得想要读博的初衷,咬紧牙关撑到成功录取那一天。
3. 别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当前这个申请考核制度下,不可控因素真的很多,别把考博当做最后的出路,该找工作还是要找工作,该多报几个学校就多报几个,基本上每个博导手上都有几个备胎,你真的不一定是最优秀的那个。遇到过也听说过很多,在博导的“鼓励”下报了ta的博士,甚至还有已经提前进组干活的,结果说刷你就刷你,连你问他为什么的机会都没有。
4. 凡事没有绝对的公平。考博的时候经常在考博板块里看帖子汲取经验,发现抱怨“申请考核”的人太多了,都是说这个不公平那个不公平的,看多了人难免会变得产生消极情绪,慢慢产生“是现在这个制度导致我考不上博”的想法。诚然,当前这个制度确实可操作空间太大了,暗箱操作数不胜数,但是如果你真的是想要抓住这个绳子的那个人,不要浪费时间在抱怨上,会影响你的判断,放慢你向前走的脚步。其实,就算你被刷了,XX录取了,根本不能说明你不如XX。你要做的就是把自己Prepare好,把自己手上的东西展示给博导看,剩下的就交给老天了。
Outro
不管你现在是研一还是研二,如果你现在已经笃定了读博的信念,那我觉得真的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分享一句话给大家,也是我经历考研和考博之后感触颇深的一句话:“努力不一定会成功的,但是努力的意义就在于,当好运来临那一刻,我觉得“我值得” ”
因为之前在丁香园汲取了很多前人的经验,所以也想把自己觉得有价值的经验分享出来,也是自己对于自己这一段路的交代。
可能还有一些暂时没有想到,就以后想到了再补上吧,如果有什么问题想咨询的也欢迎私信,不过丁香园的app消息推送太多了,就关了推送,我可能时不时登丁香园的时候才会看到。如果比较急的话,可以在微博(ID: zkyfitle)私信我。
文章中提及到一些资料,比如浙大感染科、病理、病理病生、细胞生物学的真题啥的,私信我我都会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