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都适应于哪些疾病?
“冬病夏治”这一概念来源于中医的经典著作《素问》,其中提到“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认为养生及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季节、气候关系密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基本可以概括为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已有的疾病减轻症状,防治恶化,对于已经痊愈的疾病防止再度复发。冬病夏治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临床应用体现。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辨证的核心是整体观,而整体观来源于“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古人认为春夏为阳气蓬勃之季,要固护阳气,这种固护是指通过汤药,针灸,导引等鼓舞阳气,驱散自身寒邪,以防止秋冬季节寒邪留恋,与外界阴气呼应发病。而秋冬季节为阴气充盛之季,要防止外界寒邪过盛损伤机体阳气。冬病夏治的核心是中医“治未病”思想,治疗理念来源于中医“天人合一”思想。
“冬病夏治”适应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关节肌肉疾病:风、湿、寒性关节炎、肩周炎、颈腰椎病等;
免疫系统疾病:体虚反复感冒、肢体畏寒怕冷等;肺系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咳嗽等;
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胃肠病、慢性胃肠炎、寒性胃溃疡等;
妇科疾病:宫寒、痛经、月经不调等;其他冬季、受凉后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
三伏天过不好,就很容易生病,在人体内留下病根,比如中暑、心血管疾病等。而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等生病之后再去治病,而是学会防病。
三伏天期间要做好“防”和“养”
防寒:夏季虽然天气热,但受到冰箱、空调等现代化家电的影响,我们所食所处都与寒凉脱离不了关系。长此以往,人体容易中气内虚,风寒易趁虚侵袭导致疾病,因此,大家应该尤为当心。
一是颈椎防凉:颈椎对着空调吹,周围的软组织会产生病变,形成肌肉和皮下组织的慢性炎症,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后果。
二是肠胃防凉:夏季是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大家平时要注意护好腹部,不穿露脐装、不打赤膊,防止“风邪”进入体内,伤及脏腑。
三是喝水不要太快: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防止血容量突然增加给心脏造成负担,每次只喝100~150毫升即可,不要贪凉。

防暑: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中医认为,夏季暑气盛行,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如果不及时补充津液,会出现高热、烦躁、头晕、头痛、胃口不佳,甚至神志昏迷、血压下降。
中暑者多为高温环境中工作的户外工作者,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因此,大家平时在户外活动时要避免太阳直接暴晒,赤膊烈日下工作,容易灼伤皮肤,也容易中暑。
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是最容易中暑的时间段,尽量减少外出。及时补水,少量多次,加强房间通风、降温。

防湿:夏季雨水多,湿气较盛,身体容易被湿邪趁虚而入。如果此时再过食生冷寒凉,容易造成脾失健运,最后导致湿气内生。湿气在体内滞留时间太久,往往会出现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皮炎湿疹、精神萎靡、四肢乏力,甚至诱发关节炎等健康问题。
因此,三伏天里大家要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可以使用空调除湿模式或除湿机以祛除湿气,出行时也尽量避免淋雨。另外,要注意饮食清淡,不要过食寒凉或肥甘厚味之品。
补阳:中医界强调“天人合一”理论,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三伏天气温最高,自然界的阳气也最旺盛,同时人体的阳气也最充沛。因此,三伏天最适宜温补阳气,驱散寒邪。
对于普通人来说,大家可以通过适当锻炼来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增强体质。但要注意,运动不要“过汗”,否则会损伤身体机能。
对于寒湿体质,或是素有脾胃虚寒的人,则可尝试“食补”。其中,“吃羊肉”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堪称能吃到肚子里的“三伏贴”。

中医认为,羊肉具有补虚祛寒、温补气血、益肾补衰、开胃健身、助元益精的功效。对于因虚寒而导致的肺结核、气管炎、哮喘、贫血、产后气血两虚、腹部冷痛、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一切虚寒类病证,均有很好的疗效。
不过,伏天的羊肉,不要红烧、煎炸和烧烤。比较推荐的食用方法就是熬制成香浓的羊肉汤,可以在里面放少许冬瓜,中和一下燥热之性。直接喝汤吃肉,或者煮面食用皆可,吃完出一身汗,痛快地排一排湿气,身体会轻松很多。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定是医生“盖章”的寒湿体质可以这么吃,对于正常人来说,本身怕热,这么吃更容易上火。

施建勇博士后在给类风湿病患者看诊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4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