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培养,承认技术不好很难吗?
目前医保政策卡的越来越严,二线及其以上抗生素使用必须要有阳性的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否则不予以报销。目前能报销的
对于细菌培养这么不准确,阳性率极低的检查方式,怎么能够作为报销与否的“唯一”依据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教科书上说,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肺炎链球菌。但我们医院肺炎链球菌很少培养出来。之前某最好的医院之一专家讲课,我问,贵院痰培养结果是不是肺炎链球菌最多,他说,是,肺炎链球菌不好培养,我们都是自己做的培养基。
我不知道他们这个结果是不是的确如此,再来个某最好的医院之一的一年痰培养结果,

数据不是很全,这些标本包括血液、尿、痰等等。全院痰标本占了41%,门急诊应该痰标本比例更高一些。门急诊多是社区获得性感染,所以肺炎链球菌理论上应该是最多的。
可是,肺炎链球菌在哪里?在“其他”里面。这个情况在我们医院也是类似。
那是教材搞错了,还是医院搞错了。
我不是搞微生物的,以前看过一点文章,明确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患者,血培养阳性率8%,痰培养阳性率30%,这相当厉害,放在我们医院,肺炎纤支镜培养标本阳性率更低,低到大多数情况都不想看了。
大多数痰细菌培养的标本,都没有太高的可信度,正常菌群生长,定植不致病的。能有临床指导意义的不多,比如曲霉菌。血培养指导意义很大,但阳性率实在太低,我管的肺炎病人,上一个血培养阳性的还是4年前了。
还要厌氧菌,教材说,厌氧菌是吸入性肺炎的常见致病菌,治疗必须经验性覆盖,但我工作16年,从未培养出过一例厌氧菌,让微生物室来纤支镜当场取标本也不行,我不知道是教材的问题,还是临床的问题。
就细菌培养这么一个阳性率很低,准确性都似是而非的检查,不知道怎么就被上级部门当成了能否报销抗生素的唯一标准。各位同学,可以关注下自己医院血液科在严控抗生素使用的前提下,其死亡率是否比管控前要高。
有什么解决方法吗?
临床上指导抗生素用药都是根据病情轻重经验性用药,根据培养和药敏调整,病情轻重的评价指标也很客观可执行,比如各种评分。
但是最关键的是,要微生物界的大佬们大大方方的承认——我们水平还不行,我们结果不可靠,不要拿我们当成医保报销的金标准。
微生物做科研的话也多去研究下怎么提高培养的阳性率,告诉大家这细菌培养到底行还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