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OF脂肪室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观察
这是一篇解剖学研究文章,通过14例尸头的解剖,总计28个眼部标本,旨在研究上眼睑球后脂肪(ROOF)的解剖学特征和作用。1990年起就有相关文献报道ROOF,描述该组织是从眶上神经处向内侧延伸到眶上外侧部的肌下脂肪。2007年韩国学者开始量化的解剖该组织,指出要探讨重睑外观的缺陷必须要明确ROOF的生理特点。
研究表明:ROOF作为结构化的脂肪,位于肌肉(眼轮匝肌/额肌)和筋膜(眶隔膜浅层/额肌筋膜)形成的隔室之间,为肌肉运动提供润滑和缓冲作用,是纤维状的脂肪组织(眶隔前的脂肪组织(条索状),眶隔脂肪(团块状))。尸体的解剖中发现:眉部的脂肪垫与ROOF是连续的,但ROOF和SOOF在部分标本中是连续的,但有些没有(这是有争议的)。

黑箭头(ROOF层)/白箭头(ROOF层与眶上之间的间隙compartment)


(黑箭头)解剖中观察到的ROOF与SOOF之间的联系
一般来说,亚洲的年轻女性常是肿泡眼外观,ROOF量较大,先天性因素包括遗传;后天性因素:甲状腺眼病导致的病理性肥大等,当然这也说明ROOF量后天是可变的。临床中可适量切除较厚的ROOF组织,太薄的ROOF组织可在腔隙内用填充剂填充。
该文献研究的不足:标本的数量,标本的质量(年龄偏大),未对ROOF相关的数据的统计分析。另外,是否可以建立体表的外观测量与ROOF体积之间的算法联系,这还是需要大样本量的精确研究。
参考文献:
DOI:10.1007/s00266-019-015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