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和痛风石你知道哪些?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典型表现有哪些特点?
1.发病突然:一般常在深夜睡眠中,下肢单一关节,如第一跖趾关节突然因疼痛剧烈而惊醒;或者突然感到轻微肿痛,起初不以为然,但入夜后疼痛加重,往往不能入眠,数小时内症状迅速发展,次日起床后疼痛难以忍受和不能下地行走,在48~72小时内疼痛达到高峰。50%患者没有发作诱因,50%因某些因素发病,如进食大量含嘌呤食物、劳累等。
2.疼痛剧烈:发作期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如刀割样或咬噬样的剧痛,轻微活动就会使疼痛加剧。关节及周围组织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局部肿胀明显,皮肤呈桃红色,压之褪色,皮温升高。关节活动受限,有明显压痛。患处对温度、触摸和震动极为敏感,怕热、怕压,甚至不能忍受棉被覆盖,所以患肢常需伸出棉被外。
3.可自行恢复: 经治疗,疼痛症状会很快缓解,特别是初次发作,通常有自限性,在数日内可自行恢复。局部症状消退,活动自如,不遗留功能损害,局部皮肤完全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受累关节处的皮肤会出现脱屑和瘙痒,为本病特有的症状,具有特征性意义。
4.来去如风:虽然发作时症状剧烈,但缓解迅速,来去如风。越早治疗,止痛效果越好,疼痛可在服药1~2次后缓解。
5.反复发作现:象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可反复发作。多数患者在1~2年内在同一或另一关节上再次发作,每年发作1次或数次,再次发作的临床症状与初次发作相似。随着发作次数增多,发作会更加频繁,间歇期缩短,发作后症状持续时间更长,受累关节更多,可能一次同时多个关节同时发作,甚至发作后症状持续存在,难以完全缓解,并出现并发症,影响关节功能。
痛风石又有哪些临床表现?
痛风石是尿酸盐结晶的产物,肉眼直视下痛风石一般为黄白色的赘生物,形状不规则,位置表浅,表面的皮肤菲薄,质地中等,一般没有明显的压痛和波动感。痛风石可大可小,小的只有数毫米,如沙粒,称为痛风沙粒;大的可如鸡蛋或更大。痛风石数目可从1~2个逐渐增加到十几个,最多的可达500多个。典型的痛风石好发于外耳的耳轮、耳郭,以及第一跖趾关节周围。其次为足背、足底、足踝、膝关节、指间和掌指关节、指端皮肤、手掌、腕关节、尺骨鹰嘴等部位也易发现痛风石。目前认为,除中枢神经系统外,任何组织器官都可以沉积痛风石。通常是多关节分布,好发于远端关节。痛风石也可见于鼻软骨、角膜和巩膜部位,甚至大动脉、心肌、心瓣膜、舌、声带、气管软骨、阴茎等部位。而躯干部大关节,如肩、胸、背、腰等处少见。内脏也可发生痛风石,但主要见于肾脏实质,有时可见于输尿管和膀胱。痛风石罕见于肝脏、胆囊、胰腺等脏器。由于痛风石是一种异物,沉淀在脏器,必然会引起炎症反应,导致相应器官、组织的功能障碍。通常关节腔内的痛风石要比皮肤上的痛风石出现早,沉积在关节腔或关节附近的痛风石可破坏关节,造成关节畸形,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巨大的痛风石不能穿鞋,行走困难。肾脏中的痛风石可导致肾绞痛发作,出现血尿,还可因大量的痛风石阻塞了肾小管,或巨大的结石阻塞输尿管而引起肾盂积水、继发感染、肾功能衰竭。心肌等重要器官上的痛风石可使心脏受损,出现传导阻滞从而给患者带来致命的危险。
痛风病病变的好发部位和特性痛风的病变以关节炎、痛风石、肾病三种形式多见。
1.关节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主要发生在下肢,尤其是下肢末端关节。最常见部位是第一跖趾关节,其他跖趾关节、跖关节、踝关节、指关节、掌指关节和腕关节等尿亦常见。反复发作时还可发生在膝关节、肘关节,但肩关节、髋关节和脊柱受累较少。类曳
2.痛风石除脑组织由于血脑屏障的作用,尿酸浓度低于其他部位,无痛风石形成外,人体几乎任何组织均可发生。痛风石常见于关节内及关节周围,如软骨、滑膜、骨骼、肌腱、韧带、关节囊、皮下脂肪和皮肤等,最好发的部位是手足附近、耳郭,尤其是跖趾关节、跖关节、踝关节、足背,以及手指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手背部等处。其次是膝关节附近、肘关节等处,极少见于躯干部,如胸、腹、背、腰、臀、肩和四肢的大腿、上臂等。内脏痛风石的发生,主要见于肾脏实质和胆囊,有时可见于输尿管和膀胱。
3.肾病肾脏是痛风患者关节以外最常见的病损部位,主要包括结晶沉积导致的痛风肾和尿酸盐肾结石。此外,高尿酸血症本身就可直接使肾间质变性。
尿酸的来源与排泄
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最终产物,所以从某种意义说,嘌呤的来源即是尿酸的来源。人体内嘌呤的主要来源,一是含嘌呤的食物;二是体内细胞通过多种途径自行合成,并以后者为主。目前普遍认为,食物来源的嘌呤主要生成尿酸,很少被机体利用,所以饮食内嘌呤的含量影响尿酸的生成。
嘌呤含量高的食物有动物胰腺、凤尾鱼、沙丁鱼、牛肝、牛肾、脑、浓肉汁等。
嘌呤含量较高的食物:鱼类有鲤鱼、大比目鱼、鲈鱼、梭鱼、贝壳类、鳗鱼和鳝鱼;肉类有熏火腿、猪肉、牛肉、牛舌、小牛肉、兔肉、肉汤或动物的肝、肾、肠;禽类有鸡、鸭、鹅、鸽子、鹌鹑、火鸡等。宝血义意
尿酸的排泄渠道有尿液和粪便两种,其中最主要的排泄途径是通过肾脏随尿排出体外。人体内有60%~70%的尿酸由这一途径排泄。当尿酸随血液循环流经肾脏时,几乎被肾小球全部滤过,然后随尿排泄,所以正常的肾功能状态是保证尿酸排泄的重要条件。此外,为了使尿酸充分排泄,要多喝水,使尿量增加。并注意尿液pH值的调整,勿使尿液过于酸性。
更多医学文章:欢迎关注公众号:小马心脏医学时间。我个人的公众号,欢迎大家搜索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