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化学剥脱术
查看病例
化学剥脱术( chemical peelin)是美容皮肤科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关化学剥脱术的资料可追溯至古埃及。1882年,德国皮肤病学家安纳报道了使用酚脱皮。1903年,另外一位皮肤病学家麦基改进了化学剥脱术,利用苯酚对痤疮后瘢痕进行了化学剥脱术。1952年,麦基公布了使用苯酚剥脱术50年的经验。19861994年,布洛迪、蒙海特、科尔曼等人在《皮肤病外科学》杂志上最早描述了三种中等深度的化学剥脱方案。而今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紫外线暴露的增加,防治皮肤老化已经成为临床面临的新课题。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化学剥脱术已经成为美容皮肤科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一)作用机制
化学剥脱术是利用化学药物的细胞毒性以及蛋白质凝固作用造成表皮细胞破坏,蛋白质凝固溶解,引起皮肤炎症,表皮和真皮乳头不同程度坏死、剥脱,皮损得以去除,继而利用创伤修复的过程促进表皮细胞分裂,使胶原纤维排列规则化、均化,同时还能够使变性的弹性纤维发生质的改变,减少皮肤皱纹。化学剥脱术还可以抑制过多皮脂分泌,改善毛孔阻塞,淡化色素沉着斑,最终达到改善皮肤质地、美容皮肤的目的。
(二)适应证
痤疮、痤疮后瘢痕、汗孔角化症、光化性角化症、脂溢性角化症、黄褐斑、雀斑、日光性色素斑、炎症后色素沉着、严重光损伤和铍纹等。
(三)禁忌证
①妊娠,哺乳者。 ②不能坚持剥脱术后避光者。 ③ 6个月以内局部实行过外科手术者。④单纯疱疹等病毒感染者。 ⑤免疫功能不全者 ⑥接受过放射线治疗者。 ⑦ 2周以内局部实行过化学剥脱术者。⑧ 湿疹患者,尤其是异位性皮炎患者。 ⑨精神、情绪素乱者。
(四)药物与深度
1. 常用药物
(1) &-羟基酸(a- hydroxy acids):主要包括乙醇酸( glycolic acid)、乳酸(L- -lactic acid)等。
(2)BHA( bats hydroxy acids):主要是水杨酸( salicylie acid
(3)间苯二酚。
(4)lessened' s solution:它是乳酸、水杨酸和间苯二酚的混合液,其配方为乳酸(85%)14g、水杨酸14g、间苯二酚14g,酒精(95%)加至总量100ml
(5)三氯醋酸
(6)石炭酸
(7)维A酸。
2.深度
(1)表浅剥脱:脱皮深度仅限于表皮角质层。
(2)轻度剥脱:剥脱深度限于表皮内,不进入真皮。
(3)中度剥脱:剥脱深度限于表皮全层及真皮乳头层。
(4)重度剥脱:剥脱深度通过表皮全层到达真皮网状层。
3.影响剥脱深度的因素
(1)剥脱剂的种类。
(2)剥脱剂的浓度(生物学的有效浓度)
(3)剥脱剂涂抹的厚度。
(4)剥脱剂涂抹后停留的时间。
(5)剥脱剂的pH
(6)剥脱前皮肤的准备情况及脱脂状况。
(7)年龄和皮肤类型。
(8)剥脱的解剖学部位
剥脱剂的浓度和pH应特别引起重视,浓度越高剥脱程度越深,越容易出现剥脱深浅不一。同一浓度的剥脱剂,pH越低,剥脱效果越好,但容易引起局部刺激,术后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剥脱术前必须了解患者的皮肤状况及病损厚薄,选择合适的剥脱剂浓度和pH,逐渐增加剥脱剂浓度,同时不断调整plHl根据剥脱剂涂抹后患者主诉和皮肤外观的变化,及时中和剥脱剂,中止反应。
(五)操作方法
1.术前准备 皮肤浅度剥脱术因为疼痛轻微不需床醉,剥脱部位必须彻底清洁,可用乙醇或洗必泰把皮脂完全去掉,操作过程中患者必须闭眼。
2.手术操作 根据病损的面积大小,选择合适的操作工具。病损呈片状或行全面部剥脱者,可以用消毒棉签上剥脱剂,均匀地滚涂于病损及施术区。点状病损,如雀斑等,可用牙签尖少许药液,均匀小心地涂布于皮损处,勿超出皮损范围,以免加重患者的痛苦及导致正常皮肤损伤。可反复涂布1-2次,待皮肤变为霜白色时,以消毒干棉球吸附掉残余的药液。约半小时后,皮肤变为淡褐色,局部红肿。第3天结痂,7-10日痂皮脱落,皮损随之消失,创面光洁。初期皮损呈肉红色,部分患者20天左右皮肤脱痂处逐渐出现继发性色素沉着,一般经2-6个月逐渐恢复正常肤色。
3.术后护理 欲获得满意的效果,化学剥脱术后护理很重要,结痂后让其自行脱落,切忌强行撕脱或以祖质毛巾擦掉,否则易岀现色素沉着或加重色素沉着。点状剥脱者,术后24小时内不洗脸,以后可正常洗脸但勿用粗糙毛巾使劲擦搓。必须用润肤剂滋润皮肤,至少半年以内避免强烈日晒,外出时使用高SPF值的防晒霜。
(六)注意事项
苯酚涂于皮肤表面,可被吸收当大面积使用时,对心、肾功能会有影响。如果皮损面积过大时,可分次治疗,每次不宜超过面部的50%。用棉签或牙签蘸药液时量要适中,不可过多。勿将药液溢出或涂到周围正常皮肤上。药液勿滴入眼内,一旦不慎将药液滴入眼内,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角膜和结膜。如果在治疗过程中,不需用药的地方不慎接触了药液,应立即用酒精或水冲洗,以减轻药液的腐蚀作用。在临床治疗中,为了缩短疗程,可做高压氧治疗,使结痂提前脱落,术后色素沉着可减轻。
(七)不良反应
包括剥脱过深或过浅、粟丘疹、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改变、感染、痕、接触性皮炎或愈合迟缓。某些剥脱药物有系统性毒性,特别是酚和水杨酸。深度剥脱术后皮肤潮红和温度敏感可能会持续数月。剥脱术后为防止色素沉着,术后要坚持用防晒霜,以避免日晒。对中度、深度剥脱术,治疗前、中、后期可服用抗病毒、抗细菌和抗真菌药物,以预防感染。
参考资料:《临床皮肤病学》赵辨 第二版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7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