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抽血气分析出现皮下血肿?护理高手 4 大预防方法帮你忙

发布于 2020-09-12 · 浏览 3148 · IP 河南河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4 年零 232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抽血气分析出现皮下血肿?护理高手 4 大预防方法帮你忙

血气分析是临床常见有创操作,若执行不规范会引起皮下血肿、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再加上一些容易导致穿刺失败的不可改变的因素,若不加强宣教和关注常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医患纠纷。


在如何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皮下血肿等各方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案例回顾


最近一位老年男性患者因「饮食欠佳,肢体活动不灵」由 120 送到急诊室,医师查看后立即嘱:急查血气。


患者因三天进食较少,血管弹性差,血流慢,动脉搏动较弱,当我把手一放在他桡动脉的那一刻就感觉有点难度。


虽然在心内科工作时抽血气也算得上是能手,但此时有点顾虑,因为病人病情急、重,若不很快采集成功会耽误患者病情。


原来在科室采血气分析基本都选择桡动脉,其他部位不熟练,现在我只能鼓励自己试一下,穿刺进去后没有立刻回血。


我又在同一个穿刺点改变了几个方向,好在最后成功了。


我指导家属按压在穿刺点十分钟,随后转身处理其他患者。过了两分钟,发现患者动脉穿刺处鼓起一个直径约有 2 cm 的大包,我明白这是发生了血肿。


检查发现是家属按错了位置,而且力度过小。


立即指导家属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根手指按压在血肿上方,延长按压时间 15 分钟,增加按压力度,中间多次检查按压是否正确。


最终在患者离开急诊室的时候,未再出现血肿,原有血肿也消失了。


由于处理及时家属没有异议。后来多次向患者入住科室打电话询问患者情况并让同事加强关注。



知识链接


引起皮下血肿的原因有哪些呢?


不可改变的因素:


1.老年人: 因血管硬化,弹性差、滑动,较难固定。


2.女性: 缺乏锻炼,血管细,脉搏细弱,较难触及。


3.患者低血压时脉搏搏动弱,触摸不清。


4.肥胖: 脂肪覆盖,穿刺困难,且增加按压难度。


5.本身有糖尿病,凝血功能异常的病人,出血风险增加。


6.患者体格虚弱、烦躁不安,配合差。


人为因素:


1.穿刺技术不当:反复多次穿刺,刺破动脉血管后壁或出现多个穿刺口,增加按压难度。


2.按压方法不当:按压者只是按压皮肤穿刺点,没有按压住动脉穿刺点;家属按压时按压力度过小,导致出现血肿。


3.观察不细致,护理不全面:没有仔细观察穿刺后患者的情况、指导家属正确的按压方式。

img


(配图来源:站酷海洛)



常见三种采集血气分析位置区别


1.桡动脉:是临床最常见的动脉采血部位。桡动脉下段仅被皮肤和筋膜遮盖,位置表浅,容易触及;


穿刺和观察简单、方便、反复穿刺不易形成血管内壁瘢痕组织增生,避免影响血流经过,同时易于压迫止血。


但近腕侧皮下组织少穿刺过深易损伤筋膜疼痛较敏感,且易引起动脉痉挛。


2.股动脉:管径粗,血流量大,易触及。常是危重病人首选的部位。


股动脉位置相对较深,加上此部位组织疏松,需按压较长时间才能止血且少量出血不易被发现。


所需采血时间长,如压迫不良会引起穿刺部位血肿,压迫时间过长会引起血管闭塞。


股动脉穿刺时要求患者穿刺侧肢体外展,暴露较多,意识清楚患者往往存在一定的不依从性。


3.足背动脉:足背动脉位置表浅,周围皮下脂肪分布少,软组织少,动脉管壁厚,弹性好,活动度差,易于穿刺且 1 次穿刺成功率高。


同时穿刺处渗血少,止血容易,不易造成穿刺处青紫及血肿。


综合分析加临床验证,足背动脉穿刺采血在患者主观疼痛发生例数、血肿形成例数、误穿静脉例数等方面明显低于桡动脉、股动脉等,是临床优先选择的采血部位。



常选择的按压方法


1.临床最常见的按压方法为「单指按压穿刺点法」。


动脉穿刺后护士拿一支棉签垂直于血管方向按压住穿刺点,然后指导家属按压穿刺点 1015 min。


缺点是棉签按压时不能兼顾皮下穿刺点和动脉穿刺点皆按压,且按压位置移动及按压点面积不够是导致按压无效的主要原因。


2.两指直压法。


即采血后针头迅速拔出离开皮肤的瞬间,使用消毒棉签顶端部位朝向操作者,同时在距离针眼远心端的 0.5 cm 与血管平行走向,并嘱咐患者或家属食指和中指并排横向按压消毒棉签。


确保同时覆盖按压住动脉穿刺点和皮肤穿刺点,按压时间为 10 min15 min。缺点是棉签头直径较小,容易移位导致按压面积不足。


3.三横指垂直按压法。


穿刺拔针后输液贴保护穿刺点后,食指、中指、无名指依次并排横压于穿刺点上方。


确保同时覆盖按压住血管针眼和皮肤针眼,按压时长控制 在 10 min15 min,尤其是使用抗凝剂的患者。


三横指能使皮肤穿刺点及血管穿刺点同时按压,很好地固定周围组织防止动脉滑动从而达到有效压迫止血的作用。

img


(配图来源:站酷海洛)



哪些措施可以预防患者出现皮下血肿呢?


1.提高穿刺技术,避免反复穿刺。


静脉输液治疗实践指南规定:每个临床医护人员尝试外周穿刺次数不应超过 2 次,总数不应超过 4 次,多次不成功会造成患者疼痛、延迟治疗、增加成本和并发症。


像笔者一样经常选择桡动脉穿刺的,如果碰到桡动脉闭塞、脉搏细弱等情况时将会束手无策。


我们在临床操作中要熟练掌握各部位采血技术,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个性化采血方案。


2.正确评估患者情况,选择合适采血部位。


评估患者病情严重情况、脉搏搏动情况、是否服用抗凝剂、血小板是否异常等,在保证穿刺成功的基础上选择比较有把握且容易按压的血管。若患者是肥胖者应尽量避免选择股动脉。


3.选择最好的按压方式和适当的按压力度:按压方式宜选择三横指垂直按压法,可有效达到压迫止血的作用。


施压力度以平衡或稍低于动脉收缩压力值为度,在指下动脉跳动时感觉仍有一定量的血液通过为限。这样可以充分发动并利用机体自身的止血天赋。  


4.严密观察。严密观察穿刺处有无出血、包块、疼痛等不适。


采用「一问二看三触摸的方式」:询问患者感受,观察穿刺处情况,触摸穿刺点周围有无隆起。          


临床操作中我们应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合理选择穿刺部位,提高采血成功率,减少皮下血肿等并发症。


当发现异常时应及时与医师沟通,区分是皮下血肿还是假性动脉瘤,以便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并及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做好解释工作,避免纠纷。  

(来源:护理时间)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148

回复48 2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