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内瘘术后吻合口周囊性结构
最近科里收治一位患者,在1个月前她接受了左上肢肘部贵要静脉-肱动脉侧侧吻合动静脉内瘘。
术后肘部吻合口部位逐渐隆起,内瘘杂音良好,隆起部位也可触及震颤,搏动不明显
超声检查发现在内瘘吻合口上方有一无回声液性暗区(蓝色箭头),黄色箭头所指为吻合口附近的肱动脉。
(因为时视频中截取的图片,分辨率略低)
这是个囊性结构,内部为完全无回声区,囊壁也很薄,彩色多普勒上血流信号不明显,但是靠近内瘘血管这一侧有一些与内瘘血流信号相似彩色信号。
另外,在超声上发现上臂贵要静脉深度过深,无法穿刺。
所以,目前面临两个问题
1.这个囊性结构是什么?假性血管瘤?要不要处理?
2.内瘘虽然通畅,但无法穿刺
首先分析第一个问题,如果是假性血管瘤,瘤体搏动应该比较明显,同时在二维超声上瘤体内应该可见翻滚的云雾状血流,彩色多普勒上血流信号应该很明显,不会那么局限,还有如果是假性血管瘤,常常有附壁血栓形成。所以总体上假性血管瘤可能性不是很高,但毕竟可以见到一些血流信号。
如何鉴别?我们的方法是细针穿刺一下,观察下液体的性质,如果是血液,那就需要进行假性血管瘤切除加血管破口修补。
然后是第二个问题,无论第一个问题结局如何,血管太深均不能穿刺,解决的方法其一是进行贵要静脉浅表化,其二是改建为人工血管内瘘。
术中先进行超声引导下囊性结构穿刺。超声上见细针穿入。
穿刺后发现流出的是淡黄色清亮液体,穿刺后囊性结构明显缩小。
再进一步切开囊肿,下方可见吻合口与肱动脉。
接着考虑到贵要静脉可穿刺距离太短,我们选择了改建为人工血管内瘘。分离出吻合口,结扎吻合口两侧的贵要静脉,切开吻合口上方的静脉作为人工血管动脉端的接口,人工血管静脉端则接在贵要静脉结扎的近心端,将内瘘改建为人工血管内瘘。
再回到第一个问题,这个囊性结构到底是什么
术后生成,囊液清亮,囊壁薄,这样囊状结构最常见的是假性淋巴囊肿。
形成的原因是因为淋巴管损伤后造成淋巴漏,局部积聚形成囊性结构,和假性血管瘤同理。
假性淋巴囊肿较常见的是在下肢人工血管内瘘,腹股沟淋巴管损伤后出现,在肘部较少见,但这里有滑车上淋巴结,淋巴管损伤后不能闭合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处理上一种方法是吸尽囊液注射无水酒精,但效果似乎有限。另一种方法可以切除囊肿,理论上需找到淋巴管漏口结扎,但挺困难,囊液渗出很慢,而且几乎无声,漏口通常很难找。该例患者切开吸尽囊液后未见囊壁有新囊液渗出,可能淋巴管之前已经闭塞。万一没闭合,我们在该部位放置了人工血管,同时组织缝合比较严密,希望利用人工血管和周围组织的粘连使其闭合。当然,放置引流也是一个办法,只是有人工血管的情况下可能会增加感染机会。
最后还有 一个问题,就是术前在囊肿内为何会有彩色血流信号?我们推测 是因为镜面伪像,因为这个信号与旁边血管内的信号完全一致,血管 壁与囊壁可能构成了一个强反射界面。
(版权所有,严禁盗用)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