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
1.肾的解剖特点
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管
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
肾小管=近端小管+髓袢细段+远端小管
近端小管=近曲小管+髓袢降支粗段
远端小管=远曲小管+髓袢升支粗段
肾单位=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髓旁肾单位)
肾小体在肾皮质所处位置
- 皮质肾单位:外皮质和中皮质的肾单位
- 近髓肾单位:靠近髓质的内皮质层
肾小球滤过率GFR: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滤过分数:每分钟两侧肾形成的超滤液量与肾血浆流量之比,正常值19% (注意不是超滤液量/肾血流量)

2.肾脏的内分泌
肾素:颗粒细胞/球旁细胞分泌
EPO:间质细胞分泌
缓激肽:肾皮质分泌
前列腺素:皮质+髓质分泌
1α-羟化酶: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
肾素内分泌调节
①肾内机制
入球小动脉牵张程度减小-肾素分泌增加
致密斑感受小管液中NaCl浓度降低-肾素分泌增加
②神经机制:肾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球旁细胞膜中的β受体可直接刺激肾素释放
③体液机制
肾素分泌增加:儿茶酚胺 PGE2/PGI2 低盐饮食
肾素分泌减少:血管紧张素II, 抗利尿激素,心房钠尿肽,内皮素,NO
3.肾脏的物质分泌与吸收
①Na+ Cl- 水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65%-70%NaCl 和水 (水盐同步) 2/3跨细胞途径+1/3细胞旁途径
髓袢:20%NaCl 和水 (水盐分离)
a.髓袢降支细段 (通水不通盐)
b.髓袢升支细段+粗段+远曲小管(通盐不通水)
远端小管+集合管:12%NaCl 和水 (水盐调节)
②HCO3 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80%以CO2方式
髓袢:髓袢升支粗段以CO2方式
③K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65%-70%(细胞旁途径)
髓袢:25%-30%(升支粗段Na K 2Cl 同向转运体)
集合管:闰细胞(H K 交换体)
④Ca的重吸收
近段小管:70% (80%以溶剂拖拽方式经细胞旁途径转运)
髓袢:20%(升支粗段)
远端小管,集合管:9%(以跨细胞途径主动重吸收)
⑤K的分泌(阿米洛利抑制Na的重吸收使小管液的负电位减小从而减少K的分泌)
近曲小管:Na-H交换和Na-K交换相互竞争(Na-H增强则Na-K减弱)
集合管:主细胞(Na K 交换)
⑥H+的分泌(CA抑制剂 乙酰唑胺)
近端小管:Na-H交换体(最主要)
集合管: A型闰细胞
a.氢泵(H+ ATP酶)
b.H-K交换体(H-K+ ATP 酶)
⑦尿素的重吸收
a.NaCl和尿素维持内髓部高渗的作用各约50%
b.肾内尿素再循环:
(直小血管升支、直小血管降支、内髓部集合管 髓袢降支细段)
肾小管重吸收的特点
(近端等渗,降段浓缩,升段稀释,远端调节)
Na⁺ → H⁺ → HCO₃⁻ →Cl⁻ → H₂O(近端小管)
近端小管后半段 Cl-HCO3交换体的作用是HCO3排出到小管液中,Cl被重吸收。
Cl重吸收的两个途径:
Cl-HCO3交换体+细胞旁途径浓度梯度。
补充:近端小管分泌2个氨,回收2个HCO3-。集合管分泌1个氨,回收1个HCO3-
利尿药机制
呋塞米抑制钠钾二氯同向转运――髓袢升支粗段
噻嗪类抑制钠氯同向转运――远曲小管
阿米洛利抑制钠通道――远曲小管 集合管
螺内酯拮抗醛固酮――远曲小管 集合管
4.四种利尿机制
①水利尿:血浆晶体渗透压↓,抗利尿激素↓
②渗透利尿:糖尿病,小管液渗透压↑,对小管液的重吸收↓
③静脉快速注入大量生理盐水:
a.血浆蛋白被稀释,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加。
b.肾血浆流量↑滤过平衡点向出球小动脉移动。
④利尿剂利尿,本质也是渗透利尿
5.内分泌激素
ADH是一种九肽激素
ADH主要在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分泌
ADH作用于集合管(稀释和浓缩的调节)
ADH 的主要作用是重吸收水(不包括Na+)
抗利尿激素分泌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血容量和晶体渗透压(血容量反相关,晶体渗透压正相关)
💪晶体渗透压↑,ADH↑
💪血容量↑,回心血量增多可刺激心肺感受器,使迷走神经传入下丘脑冲动增加,ADH↓
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保钠保水排钾排氢
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保钠排水排钾
血K⁺浓度升高/血Na+降低,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进而增加尿钠重吸收。
★醛固酮的总效应是保钠保水排钾排氢,为什么会排氢?醛固酮分泌过多可以引起碱中毒
醛固酮排氢有以下几点机制:
①醛固酮可以通过增强集合管闰细胞H+-ATP酶(氢泵)的活性发挥排氢效应(最主要机制)
②由于近端小管Na-H交换与Na-K交换相互竞争,血清低钾导致泌钾减少→泌氢增加
★这也就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Cushing综合症的患者往往合并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
6.排尿反射
排尿反射是脊髓反射,但是正常情况下是受脑的高级中枢控制,抑制或者加强

①传入神经受损―无张力膀胱―充溢性尿失禁
②传出神经受损(盆N/阴部N) 尿潴留
③高位脊髓受损(脊休克恢复期)尿失禁
④脊休克期②+③均无反应 尿潴留
7.GFR与肾血浆流量
【糖】完全重吸收
假定100g糖,没有超过肾糖阈的情况下,100g糖从入球小A进来,19%形成原尿,到出球小A出去是81g,经过第二套毛细血管网,肾V出来100g糖(那19g在近端小管重吸收了)
入球100,原尿19,出球81,肾V100,终尿0
——肾小管最大吸收率
【菊粉/内生肌酐】只参与滤过,不重吸收 不分泌
入球100,原尿19,出球81,肾V81,终尿19
——肾小球滤过率
【对氨基马尿酸PAH,碘锐特】不重吸收,全部分泌排泄(一次流过肾脏,全部排出体外)
入球100,原尿19,出球81,(81在第二套毛细血管网全部排出),肾V0,终尿100
——有效肾血浆流量
肾血浆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分泌-重吸收
最后编辑于 2020-04-20 · 浏览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