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一下我在宾大访问的心得(一)
总结一下我在宾大访问的心得(一)
张媛媛
大家好!我叫张媛媛,现在是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的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的项目是代谢相关研究,研究方向是代谢性疾病及相关药理学研究。我在2016-2017去美国宾大访学,拿J1签证,我校当时有一个海外名师名校的访学计划。我租住在费城的International Philadelphia House,房租一个月850刀,餐饮费一个月四五百刀完全可以吃的很好,加上零花,一个月1700刀在费城可以生活的不错,如果在Boston或者New York的话可能会比较紧张。
下面放一张我和实验室同事的合影:
蓝色裙子的是我,左边的是大导师,临床医生;右边是二导师,是做基础研究的。剩下的都是实验室的同事,有一些是学生,还有一些是合作者。大家可以发现,我是这些人里面唯一的亚洲人,也是唯一的一名女性。所以走的时候跟他们开玩笑说,我走了以后实验室的diversity会有很显著的退步~
其实实验室这个情况在我去之前不知道的。其实当时我想去的是宾大的另外一个导师那里,那个导师把我的简历转给了我图上的导师,图上的导师写信邀请我过去。我看了他发表的论文,发现他做的东西和我的专业比较接近,比较对口。所以我就决定去了。现在看来,当初的决定很难说是对是错,下面给大家总结一下我海外访学的得失。
1:海外访学的收获:
1、找到新的兴趣点和思路,有助于突破瓶颈,但论文产出不确定。
我之所以去这个导师的实验室,是因为导师做的与我的方向比较接近。具体来讲,他做的是HIF-1-alpha,也是我感兴趣的点。这个实验室里全是美国人,大多数是白人,尤其是我的两个导师,因为他们尽管年轻,但是他们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压力。我去了实验室后,实验室明确发邮件告知所有成员,实验室不鼓励晚上加班,更不鼓励在非工作时间在实验室呆着或者一个人做实验。这一点曾经让我很意外。本来一年时间就短,再按时上下班,怎么能有好的产出呢。在当时,我们同层的其他实验室压力都挺大的,只有我们实验室是个例外,风气非常宽松,造成我们进度推得非常慢,这与我去之前的预期和极化完全不一样。研究项目进展的非常慢,一直到现在这篇文章都没有出来,这也是令我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所以我觉得,如果大家出国是希望发表好文章的话,那么首先,一年是不够的;第二是,相对找中国或者印度导师,或者问问对方实验室的风格或具体对工作时间的要求和预期,尽管可能会很辛苦,但是实验推进会快一些。否则,项目推进速度实在堪忧,而你作为非项目领导人,很难亲自去推。因此,项目速度是一个大的问题。
第二个,关于国际合作,在我回国以后我也邀请了导师来这里参与一个很大的学术会议。如果我当时是找的一个做基础的、基础科研实力比较强的导师,可能对我后来的科研发展或者国际合作会更好,因为我当时的大导师是做临床的,虽然他也做科研,但是他基础方面的科研实力并没有那么强。我的二导师是做基础的,但是因为他比较年轻,在学术圈方面还没有很好地建立他的影响力,这是我在去之前考虑的不够周到的地方。如果我可以回到以前,我可能会选一个基础更厉害的导师去跟进他的项目,我觉得这样会对我个人的学术生涯和国际合作更有利一些。
所以,如果大家希望为了论文产出要去国外,至少要呆两年;去之前要充分了解实验室的工作氛围。比如说实验室工作时间的安排,和实验室的目标项目的内容与进展程度;你导师对项目推进的进度期望值是什么,事先都要沟通清楚。如果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的话,过去论文产出是非常不确定的,因为你自己过去的可控范围是非常非常少的。因为国内的研究者出国大多数只能做基础,很少有做临床的,所以过去选导师的话,最好是和自己不仅研究领域相近,而且基础研究做的非常好的导师。这样对未来开展国际合作,和自己发文章都会更好。
2、拆掉了一些思维上的墙,学到了新的知识。
去宾大以后,我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培训。就本人来说,我对自己在SCI论文写作方面的能力是很有信心的,我也经常给别人进行讲座。但是我去宾大以后,参加了他们的很多关于论文写作的课程和培训,我想看看美国人怎么教人写英文论文。
上边这位金色头发的老师,不仅是教论文写作,而且教怎么写proposal,还有口头表达,做presentation,她都在跟大家做培训。我参加了这位老师做的怎样写论文的培训,还参加了另外一个老师讲的同样内容的培训。这些课程和培训对我的教学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提高,我本人是教药理学专业的,出去之后也听过他们药理学的课程,所以在教学方面,对自己也是有一些帮助和提高的。然后我还获得了一个证书:
上面有个Focus 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这个是在宾大的一个很有趣的经历。因为宾大是一个综合性大学,有大约四万名员工,所以它对员工有一些内部培训的项目。我就在宾大的内部网上面预约了一个这样的培训,这个培训是专门针对经理的,主要是帮助新晋升上来的经理,怎么管理他们下属的工作表现。这个培训持续了一天的时间,上午半天是讲理论部分,例如怎么理解什么是领导,什么是管理;下午是分组的部分,还有测试的环节。他们的测试环节非常有趣,他们找到了三个standard participant(SP),这三个人代表三种不同管理水平应对的员工,这三个员工表现出来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一个老是迟到早退,有一个非常易激惹,另外一个总是不参与群体活动。每个人代表不同层级的问题,你需要去跟她进行沟通,然后作为他的经理去帮助他改变他的工作表现,告诉他出了什么问题,原因在哪里,然后怎样改善,这些沟通当然都是用英文进行。这个测试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事情,我当时能把第二级谈下来,第三级的SP我谈不下来。所以这个培训对我有很大的触动,一方面对我现在管理实验室很有帮助,另一方面,对于我怎么理解美国的文化,她们是怎样看管理这件事情也是很有帮助的。这些收获使我拆掉了思维里的一些樯。所以我个人觉得如果出国访学,尽量去参加他们那边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各种活动都挺有帮助。最有趣的是,这个Focus 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作为一个全天的培训,作为宾大的访问学者,我去参加是不用付钱的,也不需要任何人审批,只要我在网上预约,有位置我就可以去参加。但是宾大意外的人如果想参加的话,这个培训需要四百多美金。所以我觉得我们要抓紧在世界名校的机会,尽可能学习一点和自己的专业看起来不一定相关的东西。虽然表面上看相关度不高,但是我确实觉得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思维里面的一些墙拆掉。在我参加培训之前,我导师曾经问我,想不想留在美国?我当时想可能不行,我回答他I think I can survive in America. But I can’t thrive in America。在参加完这个培训之后,我就对自己很有信心了,我觉得我不仅可以survive,还是可以thrive的。我还参加了同期的对他们经理的其他培训课程之后,也都很有趣。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