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三氧疗法的安全性研究
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医用三氧治疗很多疾病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得到医生的认可。但人们对医用三氧治疗的安全性存在一定的疑问,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患者对三氧治疗的接受程度,成为医用三氧治疗推广应用的一个阻碍。
医用三氧虽然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但大量研究表明,若将其用量控制在治疗安全范围内,临床医生可以放心的用它来治疗多种棘手的疾病,其以创伤小、安全性高且费用低等特点受到医生的青睐。大量的基础及临床实验初步证实了医用三氧治疗一些疾病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
医用三氧的理化性质
三氧(Ozone),又名“活性氧”,由三个氧原子组成的环形结构,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48,是一种淡蓝色具有特殊刺激性气味且极不稳定的气体。其密度是氧的 1.6 倍,溶解度是氧的 10 倍,三氧常温下呈气体,在常温常压空气中易还原为氧气(半衰期 40 min)。三氧是除氟和过硫酸盐以外的氧化性最强的物质,具有消毒、杀菌、防霉、保鲜等功能,在其消毒杀菌过程结束后具有自解还原成氧气,不产生任何残留和二次污染的特性,被称为“绿色环保元素”。
医用三氧治疗方法
医用三氧治疗方法包括:
(1)用一定量的三氧接触伤口;
(2)三氧局部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肌肉注射、关节腔注射、动脉注射);
(3)免疫三氧血回输疗法;
(4)三氧直肠灌注疗法;
(5)三氧气浴。
医用三氧的安全性
三氧的禁忌证
三氧疗法在临床应用上有其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严格禁止直接吸入三氧至肺内
G-6-PD缺乏症(蚕豆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过敏性体质患者
孕妇
三氧的安全性
1980 年德国医学界为此组织了 644 位专家对 5579238 例次医用三氧治疗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其中 40 例出现过敏反应等副作用,发生率为十万分之七,未发现致残、死亡报道 。
三氧的浓度安全性
研究表明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在三氧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三氧治疗剂量绝不能超过机体的抗氧化能力。Bocci 将临床治疗用的三氧浓度分为 3 类,即高浓度(50~80 μg/mL)、中等浓度(30~50 μg/mL)和低浓度(10~30 μg/mL)。三氧在临床应用中常常采用的浓度 30~50 μg/mL。
三氧自体回输安全性
在三氧自体回输治疗中,由于血液稀释作用降低了三氧的氧化能力。加之,血液存在缓冲盐及抗氧化等各种抗损伤系统,所以其具有较强的抵抗三氧氧化损伤的能力,在正常治疗剂量范围内不会产生毒性,从而充分发挥三氧治疗的优越性,避免其副损伤。Bocci 等的研究表明,80 μg/mL 的三氧在自体回输中也不会引起副损伤。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一般浓度在 60 μg/mL 以下的三氧被认为是安全的。伍筱梅经研究,三氧自体血回输治疗的有效浓度为血液中 10~80 μg/mL,低于 10 μg/mL达不到治疗效果或仅仅起到安慰剂效应。
特别说明:根据临床反馈和相关文献,德国卡特的医学专家建议临床中应遵循马德里宣言,治疗浓度选取在10~40 μg/mL。
三氧局部应用安全性
肩周炎三氧注射治疗
姚旌等研究,膝关节腔内注射 20 μg/mL和 40 μg/mL 三氧可以有效的抑制关节软骨退变,对骨性关节炎具有治疗作用。60 μg/mL 三氧对关节软骨退变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可改善血浆自由基变化。
林庆荣报道,三氧可改变关节滑膜细胞中 IL-1 及TNF-α 的水平,较低浓度的三氧(<30 μg/mL)可以延缓骨关节炎病程的进展,而较高浓度的三氧(>50 μg/mL)能加重关节的损伤。在进行局部注射治疗时,通常采用三氧浓度为 50 μg/mL 以下为安全的。由于关节腔内注射医用三氧后在短时间内会产生一定的累积效应,在使用三氧治疗骨关节炎时,建议将两次治疗间的间隔时间适当性延长。因此,应遵循“低剂量、少频次、长间隔”原则。
李小雯报道,医用三氧的最适注射剂量仍没有统一标准化,基于临床安全方面的考虑,建议三氧的浓度应控制在 30~40 mg/L。30 mg/L 的三氧主要发挥消炎镇痛作用,用于硬膜外腔、关节腔、肌筋膜等软组织;40 g/L的浓度当应用于病变椎间盘治疗时,主要发挥医用三氧的氧化消融作用,可迅速使髓核脱水导致其固缩。
医用三氧水的安全性
三氧水制备装置
三氧溶于纯水,就生成三氧水溶液。三氧化水法对外科及皮肤科各种病症取得很好的治愈疗效,越来越受到临床上的青睐。张威等经研究报道,>4 μg/mL 三氧水应用于创面消毒,预防创面细菌感染;>6 μg/mL 浓度可作为消毒剂,应用于因各类病毒、真菌、细菌而引起的肛肠病、妇科病和性病、皮肤病等的治疗。李宗玉报道,高浓度的三氧对周围组织的强氧化毒性是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而浓度低于 26~33 μg/mL 在 1 h内对机体不会产生功能性神经的损伤。由于局部负压冲洗引流疗法的治疗浓度和作用时间远远低于产生毒性的界限,所以认为其临床应用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
《医用臭氧安全性的研究进展》《中国医学创新》第 12 卷 第 1 期
免责声明
仅代表学术观点,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医学数据库,原文请前往医学数据库下载阅读,仅用于学术交流,非商业用途,由于如有错误,请参考原文。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