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关于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点猜测

中医科医师 ·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来自 Android · IP 山东山东
2.7 万 浏览
这个帖子发布于 5 年零 175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下面的图片是微博流传的四个新冠病毒患者的舌苔照片,以及近一周来武汉的天气情况截图。本来对于新冠有所猜测,如果这四张照片确实出自新冠病毒患者的话,那么我说一说对于新冠的认识。


首先是,这个病目前属于伤寒范畴还是温病范畴。

伤寒范畴的话,它的疾病发端于受寒,而温病感受温热邪气。

从地域来看,此病首发于武汉,属于南方,比较北方天气温暖,当然武汉人可能会感觉当地还是很冷的,但是病毒的发作条件可不以人的感觉为准,符合条件就是符合条件,不符合就是不符合,不以人的感觉为转移。

历史上来看,大的瘟疫,大多是从南方往北传播,从来没听说东北地区瘟疫发端往南传播的,为什么呢,因为瘟疫发作是需要必须的环境条件的,温度湿度要高,这是必须的,比如说非典,与其说非典是由人从广州传到北京,不如说北京在非典后期也逐渐给非典提供了天气条件。

所以说这次新冠瘟疫,从天气条件来说不属于伤寒,而是温病范畴。

其次,从疾病发展规律来说,伤寒论说伤寒疾病是“一日而巨阳受之,二日而阳明受之,三日而少阳受之”,当然,这个时间只是个概指,而且并没有很明显的内脏影响,比如肺,也就是说,伤寒由于外在是寒邪中人,它有很长的外感期。而温病则不然,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传肺”,外感期非常短暂,很快就能到达肺里,造成肺脏的损害。而这次的新冠瘟疫,早期外感症状很短且很少,几乎就上来就有肺的浸润性改变,从这一点来说,新冠瘟疫应该属于温病范畴。


如果属于温病范畴,那么应该属于温病范畴里的哪一种疾病呢?

个人认为应该是湿温,而且是冬瘟里的湿温。

为什么呢,武汉三镇位于南方,降雨量多,而且是立于长江两岸,历来都是有名的炎热潮湿,我查了一下武汉这一周的天气情况,一直有雨,最低温度才零度,也能证明其地潮湿。

而瘟疫发作是在冬至以后,中医认为冬至一阳升,从冬至以后阳气就开始生发,所以这个是冬瘟里的湿温。

如果从疾病表现来说,湿温为病,除了发热之外,还有两个属于湿温的独特表现,第一个是困重,患者如果描述的话就是有乏力感,这个是符合的,从各种官方资料来看,患者发热首先伴随的就是乏力感;第二个就是舌苔厚腻,注意下图,非常明显,舌苔厚。


注意舌苔情况,这四个人里面有三个舌苔并非厚而腻,反是厚而干燥,只有一个人是白厚偏腻,这说明什么呢?这是我对这个疾病的发展转归方面的猜测。


这个变化得从一般湿热的舌苔变化规律说起。


一般的来说,现代的湿气不同于古代的湿气,古代的湿气是由正气不足引起水饮运行调度不畅从而停滞引起的,它的前提是古代人生存条件太差,普遍的吃不饱穿不暖,又过度劳累导致。吃不饱意味着阳气摄入不足,穿不暖意味着阳气散失太多,过度劳累则使阳气消耗过度,所以无论是脾还是肾,都处于虚弱状态。这种情况的舌象是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淡,苔白厚腻乃至水滑。


但现代人则不是这样,大约从2000年以后,中国人普遍的能吃饱穿暖,其中的大部分人都能经常吃的上鱼肉蛋奶,甚至是吃的过好,穿的过暖,其中很多人的工作不再以体力劳动为主,这样导致水谷精微的摄入超过了身体所需,这种情况下,身体的湿气并不是由正气不足导致,而是直接由过度摄入的水谷精微形成,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不再是脏器问题形成的病理产物,所以它的本质是实证而非虚症。这种情况的舌苔是有变化规律的。


一开始的时候,仅仅是苔白厚腻,这就标志着体内湿气开始堆积。


体内湿气一旦开始堆积,立即就会阻滞阳气的运转,因为湿气的特征就是重浊黏滞,作为实证的实实在在的湿浊,阳气运行不仅不能推动水饮运行而化开湿气,湿浊反而阻碍阳气,导致阳气阻滞。


而阳气一旦阻滞,立即就开始化热,这个热并非上来就很大,而是阻滞一点就形成一点,因为阳气本身就是温的,一旦阻滞就会相对集中起来,温的就会变成热的,热的就能变成火。


这个火热,仍然是潜伏蕴藏在湿浊中的,并不会因为阳热的增加而使湿浊化掉——前面说了,这种湿浊非因虚起而属虚邪,反而因此形成独特的阴阳交杂的产物,也就是湿热。


湿热行程以后,舌苔就会从白腻苔逐渐过渡到黄腻苔,白色过度到黄色,意味着湿浊里面已经孕育了比较显著的热邪,热邪蒸化湿邪,初步的表现就是舌苔黄化。


湿浊化不去,热邪也就会越增越多,热邪增多以后,火热又会对湿浊进一步产生影响,什么影响呢?就是火热会销烁津液,使得津液逐渐变少,而湿浊本身就是阴性,类似于津液的病理因素,湿浊也会被火热销烁,注意,这仍然不是被化掉,而是湿浊逐渐燥化,浓缩,湿浊由稀变稠,这个时候,舌苔的变化就会由黄腻苔逐渐变成黄燥苔,仍然很厚,只不过仿佛原来涵存很多水分的苔,水逐渐没了,像是被晒干了,干巴巴的,伸舌头舌苔会有很多横向的裂痕。如果热邪非常重,那么舌苔甚至会变成黑燥苔。


再往后,热邪越来越炽盛,不仅仅津液销烁掉了,而且开始销烁人体的精血这些至阴的成分,而湿浊也同时越来越燥化,此时的舌苔表现是,苔黄褐色甚至黑褐色,干厚,或者有些部位开始剥脱,而舌苔根部与舌体之间开始有脱离的趋势,不像是舌苔长在舌头上,倒像是饹馇糊在舌头上一样,这就是所谓的苔厚无根。


最后,舌苔就会大面积的剥脱,甚至形成镜面舌,此时可以说湿浊痰浊终于被阳气“化掉了”,但是代价太大,真阴大亏。


以上这个过程比较漫长,没有长期大量的临床观察,往往不了解这整个过程。


详细描述湿热的舌苔变化的一般规律,是为了说明湿温舌苔变化,湿温舌苔变化,基本与此类似,只不过被加快了千万倍,数月甚至数年的过程被集中在几天十几天内完成,如果这个病拖得比较慢一点,整个过程都能观察到,但是如果这个病进展太快,这里边会有不太一样的地方。


首先是,舌苔有可能来不及黄化,舌苔变黄是体内湿邪被热邪蒸化的表现,这个表现由体内表现出来,总有一个时间,而如果热邪太重来不及表现,可能舌苔看起来仍然是白色的。


其次,如果热邪更重,津液销烁太快,甚至会出现“积粉苔”,表现为舌苔白厚干燥如同粉末或者砂纸样改变。


要注意的是,如果此次如我推测一样,的确是湿温,湿温对什么样的人危害更重呢?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内外邪相互招引呼应,体内素有湿热的病人在这种情况下,更加严重,更加危险。


前面说过,现在的湿热是由嗜甘肥饮醇厚多饮多食导致,而这些人在西医就是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疾病,比如冠心病、脑缺血,这就是为什么此次新冠死亡人数中大部分都有原发病的原因。


存得一分湿,就留得一分热,留得一分热,就伤得一分阴,这就是新冠病毒感染的完整逻辑链条,当然,这仍然是基于我的推测。


如果我的推测成立,那么就治疗来说,应该从一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个要坚持清透法,无论疾病发展到了各种阶段。

清透法不同于发汗解表,发汗解表往往是用辛温药物鼓舞阳气通过发汗解除体表的邪气,这个邪气主要是寒邪,而本病当然也是从体表而入,但表证时间短暂,几乎直驱入里,解表并无意义,但是湿温由于湿邪的存在而蓄热,治疗就反过来,不能让热邪在里边积蓄,那么用辛凉药物持续透发热邪,是第一个首选。

(代表药青蒿荆芥穗薄荷)


其次,芳化湿邪优于燥邪。

整个逻辑链条里三个步骤几乎是持续开动的,湿邪必须去掉,去掉湿邪有很多方法,但这些方法里,燥湿最不可取,燥湿本身就能伤阴伤津,用燥湿法在这里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而芳香化湿则对于阴津的伤害不是那么大。

(代表药物藿香佩兰白蔻扁豆花葛花晚蚕砂)


第三,甘寒苦寒要同用。

用苦寒药有伤阴之弊,但比起泄热邪的功用来说,伤阴是必要的代价,而且火热之邪能够迅速清泄掉,也能反向保护阴津,这就是所谓的泻下存阴,或者也可以叫燥湿存阴。

(甘寒代表药双花连翘贯众知母,苦寒则是三黄及大黄)


第四,要视疾病发展阶段、津液的保存情况,及时进行适度的养阴生津,首选味薄的甘凉药物。那么,养阴生津会不会恋邪,会不会影响湿邪的治疗,在早期早用养阴生津是一定会的,但是中晚期一定要用,最好是中期开始化湿养阴同用,当然,这里边的时机火候的掌握,就是考验医生水平的地方。

(芦根天花粉石斛白茅根麦冬天冬生地)


第五利湿。


第六理气。

(这里补充一下,也是回答现有的问题,为什么不能用黄芪,很简单,黄芪补气,其实就是在添加燃料啊。

伤寒论有句话,叫“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句话很多人按字面意思解释为邪气中人从阴发从阳发,分为三阴伤寒三阳伤寒,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样解释无法解释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从阳发有的人从阴发,怎么来确定呢?所以这样解释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解释是,有的人阳气充足有的人阳气不充足,别忘了伤寒是寒邪侵袭,中人之后先束体表,如果人阳气充足,那么阳气就能鼓舞起来与寒邪对抗,外寒束表,内里阳气鼓舞,所以就能发热,如果人的阳气不充足,很难鼓舞起来抵御寒邪,那么寒邪就能直驱而入,形成三阴伤寒,这种情况就没有发热,所以发于阳发于阴,是指的阳性体质还是阴性体质。

而温病所患,并非寒邪,而是温邪,温邪与阳气同质,特别容易混同一区,难以分割,这种情况下更加会因为阳气是否充足决定患者病势的急缓轻重,阳气越足的人,发热越高发展越快,也越危险,阳气不够充足的人,反倒不那么危险。

试想在这种情况之下,黄芪能不能用?当然不能。

决定疾病的是津液是否充足,是既往体内蓄积的湿浊是否太多。)

96 39 29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96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