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路】崎岖坎坷的考研路,我这样走过。
参加调剂复试的考生陆陆续续地离去,各自心事重重,没有人合影留念,甚至也没有像样的告别。考场设置在国际会议中心的会议室,会议室外的大厅里有一个挨一个的小隔间,如同江南贡院的号舍一般。灯一盏一盏地熄灭,窗外的雨淅淅沥沥,我陷在一个小隔间的沙发里,眼泪禁不住地流下来。
八年前,我从没有想过上学的路会这么难走,分到单位的第一天,学院门诊部张主任问我对未来有什么打算。我说主任,我别无他求,就想考研究生,想再多学点知识。主任说,你还是先安心在这里工作吧。
出于种种原因,我们这类人工作后考研必是阻力重重。我早有耳闻,也可以理解。我决心用实际行动感动领导,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无疑是最勤奋的一个,校医的工作并不是很繁忙,在做完本职工作后,我就四处找活干,发现每个办公室的空调出风口都黑黑的一层油腻,眼看要入夏,我搬着凳子脸盆把整个门诊部的空调全都拆卸清洗了一遍。和每个同事用心相处,在驾校学车时熟识了退休的老杨医生,和他成了好朋友,老杨医生每天下班后不吃晚饭,先要和门诊部退休的老同志们到西郊的山野中暴走一番,他邀请我一起参加这种锻炼,那天傍晚在暴走队中也看到了门诊部的张主任,我喜欢田野里夕阳下美丽的景色,也想借这个机会让张主任多了解了解我,于是我这个小鬼跟着几个老革 '命在田间山头踏着夕阳走过了春夏秋冬。
医师资格考试每年只有百分之二十的通过率,是做医生的必要条件。白天工作,晚上看书,一张床、一个书桌、一个板凳是我所有的家当。在那个小小的阴暗潮湿的房间里下的苦功并没有辜负我,当年485高分通过。
有天张主任说门诊部遇到了一些困难,学院在南方有个外训系校区,里面有两百多个留学生,和几十个中国工作人员,其中需要门诊部每半年派驻过去一个医生,负责这两百多人的医疗保障。门诊部的医生们都不愿意接这长期出差的活,只能大家轮流去,这一次派去的医生在校区工作几个月后得了抑郁症,飞回来住院,打乱了原有的安排。大家都有各种困难拒绝额外的出差,主任问我敢不敢去。出差半年,到日子派人替换我回来。没二话,让我'干'啥我'干啥,第二天我就背着书包坐火车到了南方的校区。
校区的学生是从世界各地来华学汉语的,会汉语的少,会英语的也不多,来医务室看病的留学生偶尔能带翻译过来,但大多数都只能连比划带猜。外交无小事,人命贵千金。我开始学习各种语言的医疗术语,这个事情后来被上级知道,作为对外交流的典型上了报纸。张主任很开心,说我是门诊部有史以来第一个能上这报纸的人。
很快半年过去,我没有得抑郁症,反而和校区的中外人员打成一片,也交了很多朋友,张主任打来电话说大家还是有各种困难,希望我能再多呆半年,半年又半年,半年又半年,第三次打电话给我时,主任问我长期在外出差,有没有什么困难组织可以帮忙解决。我仍然说主任,我别无他求,就想考研究生,想再多学点知识。主任答应了。我立刻投入紧张的复习,眼看就要考试了,张主任打来电话告诉我,学院领导否决了我的考研申请,并发文件教育张主任要有“大人才观”,培养的人才若可能留不住就不如不培养。这一纸文件击碎了我的考研梦,消沉了一段时间后,下定决心,离开。微笑着跟朋友们告别,坐上离开校区的车,在车上回头看了一眼校区的大楼,眼泪夺眶而出,哭了一路都忘了带一把校区的土,至今深以为憾。
来到医院见到了当时还是科主任的院长,干练、漂亮、爱憎分明,活脱脱是小说中女侠的样子。手把手教我看病救人,在她的帮助下我很快从校医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内科医生。院长为别人着想,很早就跟我说了考研的事,由于医院有各种规定限制,四年之后,符合了种种条件,我终于有了考研资格。
然而此时我却有点打退堂鼓,九月底二女儿出生,十一月给妻子女儿们落户口,十二月分房子搬家,件件都是要用心思花时间的事情。我已不是八年前那个下了班就可以看书复习的单身青年,医学院的招生名额也不像八年前那么多,而且医院有规定,今年如果考不上,明年就没有资格报名了。
我陷入了纠结…
十月二十三日,我和同事去医学院出差,她告诉我她要报考医学院的研究生,我心生羡慕,同时也隐隐地觉得,自己可能离考研这个梦想越来越远了。晚上接夜班,交班的前辈问我今年要不要报考,我说今年事情太多,没想好。有的机会错过了可就没有了,他下班回家前提醒我。坐在办公桌前,我突然想到了那个小小的阴暗潮湿的房间,房间外是夕阳下漫山遍野的油菜花,花田里熊熊的是“大人才观”点燃的怒火,火焰中一个身影放声长啸:上!
拿起手机上网、报名、买辅导书,在梦想即将沉入无边深渊的那一刻,伸手紧紧抓住。第二天,因为得到院长的全力支持,医院层层批准,八年来第一次拿到考研许可。北方的冬天黑的早,骑车穿梭在回家的车流中,地上的车灯、路灯,天上的星星、月亮,都渐渐模糊。
告诉家人这个决定,得到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岳父大人一力承担起接送孩子、做饭洗碗、装修新房等繁杂的家务。我几乎一周才回一次家,在不上班的时候,我一天拿出二十个小时复习。两个月后走进考场,考试结束后情绪平静地没有一丝波纹,直接开始复试的准备。出成绩,382分。出复试名单,排名第五。机会越来越真实,没有时间兴奋和放松,我要抓住它,只争朝夕!
医学院的录取规则很明确,初试成绩占70%,复试成绩占30%。临床学硕复试上线43人,最终将录取32人。作为第五名,大家都在祝贺我稳操胜券,而我却在复试名单里发现,排名第四的考生,很有可能和我报名同一个科室。
往往就是这样,担心的事必会发生。复试的科室来了六个人,其中就有这个排名第四的考生,她告诉我,在本科时作为交换生她曾留学国外,为了工作曾拒绝保研。我对她说,你的对手只有我,复试请多指教。这确实是一个优秀的对手,初试中政治高我5分,意味着我必须在复试中超过她12分,而今年科室只有一个招生名额。
狭路相逢,我亮剑应战,科室复试笔试第一,英语第一,面试第一,总分第一。然而由于初试在政治上的差距,最终加权后总分低于对手1.07分。我的导师面皮涨得黑紫,看着他从面试考场中摔门而出,考场外等结果的我心里一凉,输了。
那一晚真难熬,我做了无数的梦,全都是一个内容:白天的事才是一场梦,还有最后的面试没考呢。枕边的泪水却又提醒我,一切都是真的。
第二天一大早,我印了一摞简历,坐电梯到内科大楼顶层,一层一层地问各个科主任办公室的位置,一个一个敲开门去递简历介绍自己。有的主任很欣赏我,但已没有招生指标。有的主任很忙,我在门口笔挺地站了五个小时,秘书让我到旁边屋里坐会,我说求学呢,程门立雪,不敢坐。有的主任办公室锁着门,清洁工说下班啦刚走。我在楼道里边下楼边哭,哭完了擦干眼泪再敲下一个主任的门。
这样一层层下楼来,站在最后一个科室的门前天已擦黑。老师的办公室并不好找,站在办公室门口,屋子里亮着一盏温暖的灯。
老师很耐心,听我讲了很多之后,说我们有缘分。她刚从外面抢救病人回来,马上又要到外地出差开会,我早来一点晚来一点都见不到她。
调剂复试包括新一轮英语笔试和新一轮面试,仍是初试成绩占70%,调剂复试成绩占30%。这次虽然仍有竞争,初试排名第十和第十一的考生和我报名同一个科室,但在所有调剂考生中,我这第五名算是最高的了。研究生处通知第二天的面试准备中文幻灯和自我介绍,介绍也可以用英文。为了稳定发挥,当晚我认真准备了中文介绍,果然第二天选择中文介绍的有很多,但当我进入考场时,主考老师突然要求:现在开始一律英文介绍。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九九八十一难之通天河到了。
从门口走向讲台的那几步,我心里飞快地把中文简介翻译成英文,结合着第一次面试做过的准备,流利地完成了这次介绍。
走出面试的考场,这次研究生入学考试就彻底结束了,看着其他考生们一个个离去,我对过去这六个月紧张的备考生活竟有些留恋不舍,从报名初试到复试调剂,算是把考研完整的经历了一遍,在这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扎扎实实地锤炼了自己。感谢这些天给予我无私帮助的老师和同事,感谢这六个月来给予我莫大支持的家人和领导,也感谢这八年来坚持到底没有放弃的自己。
一直在路上,向着更远的远方。
记于2018年4月21日调剂复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