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解释噻嗪类利尿剂的机制和适应证(图解)
简洁概括:噻嗪类利尿剂,抑制肾远曲小管上Na重吸收,使得小管液中Na↑,水跟着溶质走,所以尿量↑
1. 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生理结构
只需关注图中标有(1)~(4)的转运体,只涉及这4个
集合管中,醛固酮与主细胞内的受体R结合后,可促进Na/K交换↑和上皮钠通道(ENaC)↑,起到“保钠排钾”的作用
2.药理机制
A.氢氯噻嗪竞争性结合,远曲小管中的Na/Cl协同转运蛋白上的氯离子结合位点(第一幅图中的(1)),抑制其转运离子的能力。 (Tran et al, 1990; Brater, 2015).
B. Na/Cl协同转运蛋白抑制,小管液中Na↑,细胞内Na↓,继而导致基底外侧膜上的Na/Ca交换↑(第一幅图中的(2)),促使血液中的Na进入细胞内,弥补上皮细胞内的Na不足,但细胞内钙降低,便于小管液中的钙通过管腔膜上的钙离子通道重吸收进入细胞内和血浆(第一幅图中的(3)),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血浆高钙
C.小管液中Na↑,使得Na-H交换(第一幅图中的(4))加强,更多的H+分泌到小管液中,导致机体碱中毒
D.小管液中Na↑,更多的钠随尿液到达集合管,经上皮钠通道(ENaC),进入主细胞(principal cell)的钠↑,刺激钾从血浆转运到主细胞↑,并进一步分泌到尿液中,导致尿液钾↑,而血钾↓,这可导致低钾血症的发生
3. 适应证
A.高血压
B.心力衰竭(降低血容量,静脉压力和前负荷)
C.高钙尿症引起的肾结石(尿中的钙重吸收↑)
D.肾源性尿崩症(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的原因是通过产生轻度低血容量,使得近端钠和水重吸收增加,并且减少水输送至集合小管中的ADH作用部位(Bichet,2016),有种森林灭火的感觉,先通过利尿-降低滤过率-近端钠和水重吸收增加-流到肾脏的末端远曲小管ADH作用点的尿液变少,这样就算这部分尿液里的水全部丢失,未被吸收,损失的水也比较少)
注释:肾源性尿崩症是由肾脏对ADH作用不敏感引起的多尿。它既可以是先天性的(由于遗传性遗传缺陷),也可以是后天性的(最常见的是由高钙血症引起的,或者是锂中毒)
4.禁忌症
A.无尿: 当GFR小于30-40毫升/分钟时,噻嗪类药物无效。
B.过敏:对这个药过敏
图片来自搜索引擎中的图片搜索,其他目前尚不知道来源,如有知晓,烦请告知,如有侵权,马上删除,本人才疏学浅,本科以上,课本以外的知识就不知道了,如有错误,请多包涵和指点。若有帮助,不妨投个票^_^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3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