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硕士论文盲评结果有多大可信度?
又是一年硕士论文提交月,让导师们胸闷的时候又到了。
各种国考暂时告一段落,研三的研究生们收收心,该熬夜加班赶论文了。
关于研究生论文各种要注意的问题,请参考“论文注意问题”。
作为评判硕士论文是否达标的手段,多数学校实行了盲评。
有的学校甚至将硕士论文盲评应用到教育部学位论文平台,
让全国的导师同行进行评审,这是个好经验,应该推广。
我系的硕士论文虽然也实行了盲评,但还局限在校部和校区之间互评,
比之前由导师直接送审给熟人还是进步不少,撇开了人情,质量也有所改善,
这种改善来自学生对可能不通过的畏惧和导师为了面子对“认真”的改善。
因为每年都有那么7-8个拿到C的,如果一个论文得了双“C”,那肯定要延期了,
至于1年还是半年,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每篇硕士论文会有2位专家评审,结果可以是A,B或C,
分别表示同意答辩,同意修改后答辩或不同意答辩。
这和期刊论文的评阅类似,专家给出的结论究竟有多大可信度一度充满了争议,
因为这结果往往和专家的学识水平、要求的标准高低、对所评研究内容熟悉程度,
态度是否认真,甚至心情好坏密切相关。
有导师反映,他的一位学生工作不积极,论文内容也是东拼西凑的,比较差,
另一位学生工作认真,干了不少活,写作也认真,可是评阅结果回来正好相反,
他认为差的得了AA,认为好的得了BC。
还有导师反映自己带的一位推免学生发了不少学术论文,
还得了国家奖学金,论文结果得了AC。
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同是评审1篇论文,那论文是研究热点,但没做多少工作,
有一章每页有10多个错别字,我给了C的结果,报到秘书那儿,
秘书说另一位老师给了A,这差别太大了,提醒我检查一下。
我说,我是认真读过的,太差了,你让另个老师仔细看看吧,
如果仔细看了,一定不会给A的,后来那位老师改成了B。
如上,很多时候,连导师们都对论文评阅结果的可信度提出质疑,
更不要说学生了,辛辛苦苦混两三年,文字码了好几万,没过,那真是“冤”得很。
“没有考不上的博士,没有毕业不了的硕士”,虽不尽然,
但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确实承载了太多功能,比如延迟就业、稳定人群。
孩子们多数也是为了就业,为了一份好工作,真想投身科研者寥寥。
导师们表示理解,除了太不像话的论文,基本还是抬了贵手。
关于论文评阅结果的可信度的讨论没个结果,但还是得出下面规则,
这规则的可信度比论文结果的可信度要高:
对学生而言:给A的不一定认真看过,给C的一定是认真看了的。
对老师而言:不想让过就认真看,想让过就浏览下算。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