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大咖云集的科研高峰论坛有感
查看病例

今天非常幸运的参加了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主办的【以麻醉科基金科研立项为主题】的科研高峰论坛,收获真的是特别多,也很想在论坛中和大家分享我的感受,同时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
以上是会议的议程,在此分享其中我感受最深刻并且还记得的部分。
一、对于申请基金
总结几个国自然二审专家的分享,想要中项目,以上基础必不可少。我们的标书拿到评审面前,他们最关注的内容:题目、摘要、预实验、创新性!还有你发表过的SCI。每一项都要写的精辟并且有依据有条理有逻辑,不要夸夸其谈,评审都是火眼金睛,如果评审看了不高兴,我们就会很伤心了。你想要表达的关键内容,一定要让评委一目了然,评委看到了想看的,那你离高兴就进一步了。
首先,选题,能够提出创新且具有意义的【科学问题】,等于成功的一半。怎样提出科学问题呢,途径有一下几个:原有研究的继续和深入(大部分)、在读文献和学术交流中产生、目前阻碍研究进展的问题、由于技术上的突破能够解决的老问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并且不能用现有理论和方法解决的问题。
其次在标书写作中,千万不要将创新性与先进性混淆。按照陶亮教授所讲,创新指的是人无我有,先进指的是人有我优。我们的课题需要“人无我有”,就是所谓的创新性,包括两大方面:原始创新(填补空白、发明创造)和跟踪创新(补充完善)。
接下来是研究意义,它不是指某个研究领域的意义,而是本研究结果的意义和影响!在很多人的标书里,会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将研究领域的意义当成自己研究结果的意义。
对于标书的写作【重点内容】,因为本人没有申请过,体会不深刻,见下面图片
二、对于科研小白强心剂(个人观点,欢迎更多的建议
真的非常建议零基础的医僧可以多多参加此类论坛,从前辈的分享中不仅可能获得学科的前沿进展的信息,思考问题的精彩点和逻辑,同时潜移默化的可以学习到很多制作PPT以及汇报分享的技巧。这些非要身临其境。此是建议一。
其次听完众多牛人的分享,他们的做科研的核心以及他们得以成功的秘诀无非就是做到了以下几点:累积的文献阅读量和对前沿热点的敏感追踪、合适的选题、团队协作、努力再努力的付出。这些说出来,大家可能都觉得:这还用你说?可是具体怎么做嘛。这个时候不要打住,继续问下去。你要做什么?就像做菜,你不去菜市场走一趟,不准备锅碗瓢盆,那就只能吃口水了。如果你不知道要做什么,请先做到阅读文献和努力,去找到你专业领域的期刊,用一个月、两个月时间把近半年的文献读一遍,遇到感兴趣的就记下来(这个是上面周雪师姐分享中提到的一点)。所有的积累都不是白费的。接着你可能就会有很多点子了。【很多时候阻碍我们的不是你不会做,是你不去做】
还是不要停下来,顺着你感兴趣的方向(可能是阅读的灵感、也可能是临床遇到的问题等),去查阅文献,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和总结。看看别人都做了什么(就像做菜前先知道想吃什么,以及别人是怎么做的)。也可以同时去向这方面研究比较深入的专家老师提问探讨。
如果你发现,嘿!这里有个点可以做(提出科学问题),虽然一定会有很多问题,那也赶紧做好预备开题的PPT,向老师和同事们汇报一下(起码去问一下有经验的老师们的意见)【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方向不对的话,越走越歪,早一点被人拨拨正,好过做完了才发现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后面很多的弯路。【还有一种情况是,导师已经确定好了方向给你,上诉步骤同样适用,只是你的菜提前被人点好了】。
大家给了意见,你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去思考和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包括技术层面的(文献、先前的研究基础、丁香园里的牛人都可以给出很大的帮助),按照严密的逻辑推理流,去设计自己的课题。并且去完善预实验。
后面就是完成实验的过程:团队协作!!!和通宵达旦的付出!
【失败者找理由,成功者找方法】,无论是谁,都会遇到很多问题、坎坷,但是不同的是我们面对问题的态度。以此句相互鼓励!加油!
小白不可怕,而且努力永远不晚。现在就可以开始,说不定三年后的你,让人刮目相看。
再次感谢有这样的学习交流平台,各位老师的慷慨分享!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7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