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专培经验——解读“5+3+X”

发布于 2017-09-04 · 浏览 7413 · IP 安徽安徽
这个帖子发布于 7 年零 24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前言

2016年,“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腾空出世,“5+3+X”模式似乎又加重了医学生们漫漫医路上的担子。于是网上段子频出,骂声也不断。记得当时,我对这个政策也不甚了解,所以也谈不上绝望。即便真的如传闻般恐怖,私想一切不合理的政策均会在民众的呼喊声中改良,况且一切似乎离我尚远,也没多几分担忧。

今天,我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第11届钱江国际心血管年会(QICC),开幕式上,席听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霍勇教授关于此的专题演讲,对此也颇有收获,特此整理发文,给诸位同道分享关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一些解读。

有幸于本次大会有网络直播及回放功能,因此我特地将霍勇教授的视频回看一遍,将重点讲解内容做下笔记,并将一些关键的PPT截屏,供各位同道阅读。


1.为什么是霍勇教授?

霍勇教授的北大一院的心内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前任会长,也是心血管专科培训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因此对于专科培训的解读具有权威性。

img

2.“5+3+X”到底是个啥?

医学教育一共可分为三个阶段的教育,即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其中的“5”即为5年的院校教育,“3+X”即为毕业后教育的内容。

众所周知,“3”指的是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全国已全面铺开;“X”指的是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为什么是“X”呢?原本的政策解读是3-4年。因为我们的这个制度部分是借鉴了美国的,根据不同的学科要求,进行专培的时间各异。现在我们的专培仍处在试点阶段,第一批试点的三个学科,心血管内科(3年),呼吸危重症(3年),神经外科(4年)。所以是按照不同的科室来决定X的长短。而第一批专科培训的试点医院,相信诸位可以百度到。

预计到2020年,将在全国各学科全面铺开这个制度。

而其实对于我们心内科来说,其实应该是“5+3+3+1”的模式。最后的一个“1”哪里来呢?是指心内科专科技术培训。这个“1”,你可以决定去搞“介入心脏病学专科”还是“临床心脏电生理专科”,当然以后还会有“心力衰竭”和“影像技术培训”等,也就是将这么大的心内科体量进行进一步的细分。

事实上,而今临床现在就是如此。有专门搞介入的医师,有搞心脏电生理的医师。而这个制度的确立,只是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 

img

3.专培到底坑不坑?

这个问题一分为二地看。对于个体来讲,跟原来相比,略坑,但并非网络上讲的那般妖魔。但对于病人以及整个国家医疗体系,却是一种进步,这个会在后面的问题陈述,这里主要阐述对个人的影响。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专科医师+医学博士”这个关键词。类似于住培的“四证合一”,专科培训一旦考核通过,即是“三证合一”:专培合格证,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专科医师证书。尤其是这个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即为我们常说的MD,可以理解为专业性博士。所以专培结束后拿到博士学位也算值得。而最后的专科医师证书,则更厉害,这是我们未来作为一个专科医师的许可证,没有这个证书,则不能成为专科医师。

至于待遇,政策上的要求是,国家每人每年补助3万,另根据培训基地所在省份同级医师平均薪资的1.3倍发放工资,由培训基地出钱,有关部门监督。

img

4.为什么确立专培制度?

我们国家在毕业后教育这一块,长期缺失。以往都是院校教育结束,获取职业资格后直接进入临床实践,因此水平层次不齐。而对于专业医师来讲,由于专业性强,对医师的要求会更高,这恰好形成了一对矛盾。因此国家首先**了住培政策,而后**专培政策,都是在朝向“规范化”的道路上行进。用本次大会执行主席,浙一医院朱建华教授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以后我们的心内科医师,是经过心内科专科培训的医师,而不是被分配到心血管的医师”。

预计2018年的两会,将会重新修订我国的执医法,将这个制度进行法律保障。

img

5.具体考核内容和形式

详见以下霍勇教授的PPT

img

img

img

img

img


结语

任何一项制度的诞生,必会带来阵痛。正如住培制度出来后12-14级的研究生那样,部分个体的利益会被牺牲,不可避免。但这却不是放任权力自由的理由——不仅要关注大部分人的利益,更要尽最大可能去关心到所有人的利益。

写下这篇文章,希望的是更多的人对这个政策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而非人云亦云不明就里地一味讽刺。我这也许算是一种“政治正确”。但也并非就此全盘肯定了这个制度。

我们国家的医学发展,与欧美国家相比,起步晚,发展偏慢。因此我们一直在向先进发达国家学习,尤其是制度方面。可能在开始的时候,有些类似“邯郸学步”,但后来慢慢地,我们会总结其自己的经验,如何将先进制度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

制定政策也绝不是拍屁股拍脑袋开几个座谈会就能解决的。即便先前做了多少工作,在执行过程中总会出现或这或那的问题。没有办法嘛,人太多了,人又太复杂了。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总结经验,听取反馈,然后不断进行修缮和补充。确立了法律体系,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对于我们这些个体从业者来讲,其实喊来喊去,大多数人的诉求还是一个待遇问题。的确,当同龄人本科结束就开始奋斗自己的事业,我们却还像半个孩子一样拿着父母的钱在读书,压力也可想而知。所以真的也要从我们青年一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考虑很多问题,也不只是国家和病人的层面。

但总的来说,借用毛主席的经典语录:“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行医路上,要步步为营,但在大方向上,我依旧看好这个行业的发展。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7413

10 37 7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0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