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申请人的学术水平越来越高
过去七天没能在医院上班,出差到北五环住了大大几天的北京会议中心宾馆。出差的目的是作为评审组专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学部免疫组项目的会议评审。我最大的感触是,申请人的学术水平逐年上升,单从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已经看不出高低,大多数包括来自临床医生的资料都写得相当不错。能够看出差异的主要是工作积累,研究背景和发表的论文成为了最重要的评判依据。
我个人的体会是,如果不在Nature Immunology、Immunity之类发表过文章,从事免疫学基础研究的老师恐怕不再好意思申请重点项目了。参加答辩的申请人中,能够拉出那样高水平的论文者占领大多数,还有Science和Nature正刊的。这年头牛人很多,而且是越来越多。可以这么说,能来答辩的申请人谁家过关都不是必然的,谁家被做掉都不是很冤枉的。
我还有一个体会,那就是觉得会议答辩评审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因为一个人的临场发挥能力、口才、普通话水准等因素对于答辩成功与否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换用一种形式,譬如说经过初审之后,再邀请另外一组专家采用网评进行第二轮评审,完全凭着申请书提供的情况择优给予资助,这样或许更加公平。答辩的不足之处首先在于,18分钟的答辩表现非常有可能比18年的工作成绩更为重要。必须承认,有些人纵然学富五车,但不善于表达或不擅长制作PPT,这就断送了美好的前程。相反的例子同样也是多罗罗的。
面上项目的竞争也很惨烈。如果不在SCI杂志发表三两篇与申请项目直接相关的论文,就没有必要再申报了,报了也是杨白劳。你可以说你很有工作经验,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强,有很多的想法,问题是,还有什么比论文更能说明你有科研能力吗?如果你在本专业主流杂志发表过相关的论文,几乎不再有人质疑你的能力,申请的项目通常不会被刷掉。
查重发现一些问题,居然有重复率达到80%的申请书。有些人更换了一个处理因素,在几年前的申请书基础上做了一些简单“替换”,连技术路线都懒得改动。这样的申请书哪里会有存活的可能?既然你自己都不当回事,评委有何可能陪你玩?态度很重要。
还有些比较低级的错误,那就是申请人本来是排名第二的共同第一作者,在申请书中将自己排到第一位。这么干不可能被忽略,能够蒙混过关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既然是蓄意误导,评委理所当然不与你合作。实际上,这个小动作构成了不折不扣的学术不端。问题是每年都碰见这种不雅的小动作,别再心存侥幸了。应该知道,基金委的老师手中握有利器,能轻而易举地找出这些申请书。
收录到淘贴专辑 回复此楼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4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