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柱状上皮化生)的意义或理解

发布于 2017-06-24 · 浏览 2450 · IP 广东广东
这个帖子发布于 7 年零 33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上皮组织的化生分为鳞状上皮化生和柱状上皮化生。对于鳞化大多可以理解为鳞状上皮具有更强的抗损伤能力,故非鳞状上皮的被覆上皮组织在长期外界刺激下,机体出于自我保护、抵御刺激的目的,化生为鳞状上皮。

但对于柱状上皮化生,个人还是有点不解。如慢性食管反流时,食管下段鳞状上皮化生为胃型或肠型柱状上皮,从抵御外界刺激的角度考虑,应该是鳞化,但事实不是这样;可能我们可以认为是在食物和反流时胃液的刺激下,一方面消化道有及时消化吸收营养的发育偏向性,另一方面细胞外的微环境和各种化学因子会影响细胞的再生,反流的食物和胃液在食管局部创造了和胃内相似的微环境,上述两方面的原因促使食管上皮的肠化或胃化。

可能食管的上皮化生还可以勉强理解,但是胃炎时胃上皮肠化却难以理解,有人认为直接理解为一种特异性化生即可,从因果论的角度来说这并不是个好的解释,不知大家是否有其他高见,不吝赐教。


(以上一些观点可能有谬误,还望批评指正)——初入医门的一枚医学僧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450

3 9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3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