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现代液相色谱技术导论》中碰到一个关于理论塔板数N的问题
各位前辈,我在阅读《现代液相色谱技术导论》一书时候,遇到了一些理解上的问题,特来此求助。
第24页左上角写到「从图2-14a中得出的结论,最小的颗粒(2μm)适用于时间最短的分离实验(对应于所要求的N值较小)。因此当t0=1分钟,颗粒大小为2μm的柱子N值最大,当t0=1000分钟,颗粒大小为10μm的柱子的N值最大。所以当所需的N值比较大时,大颗粒的柱子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当所需的N值比较小时,小颗粒的柱子更好,因为分离时间较短。附上图2-14a」
第30页右侧第2段写到「N值的增加会引起分离度的提高,通常也意味着分离时间更长。相反,N值的减小可以让实验时间缩短——在优化选择性之后,当Rs>>2时,有益于实验本身。如果其他因素相同,N值就应该和柱子的长度成正比,通常来说当填充的颗粒的粒径减小或流动相流速减小N值都会增加」
这两段话,尤其是第一段,有点理解困难,既然后面一段说了「柱子颗粒粒径越小,N值越大,分离时间越长」,为什么前一段说的是「当所需N值比较小,小颗粒的柱子更好,因为分离时间短」。
最后编辑于 2019-03-25 · 浏览 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