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青蒿素中心原副主任沈建英给国家自然基金委的公开信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65130&do=blog&id=1039590
青蒿素中心原副主任沈建英给国家自然基金委的公开信
已有 111 次阅读 2017-3-15 12:18 |个人分类:杂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青蒿素, 国自然, 重大新药创制, 透明
国家自然基金委负责人:
您好!
我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中心原副主任沈建英。在2015年屠呦呦研究员获诺奖之后,我代表我们中心联合三家单位,几经修改完成撰写并向基金委提交了《重大研究计划立项设想-青蒿素的用药基础与拓展研究》。在随后的工作中,我也大量参与了任务书的撰写和答辩准备工作,在任务书中我是主要参与者,参与时间为10月。但是随着国家对青蒿素研究资助的加大,其间利益之争明显。新回国的我因为无帮无派,不但被无声地撤了副主任之职,而且五百万的资助(以及后来科技部上亿体量的青蒿素衍生物的重大新药创制项目)未获分文。因此,我无法进行青蒿素抗疟机制的研究工作。
目前的参与者很多并没有出现在任务书中,也没有青蒿素或抗疟研究基础,是在拿到资助后关系户所做的即时思路,同样的问题出现在青蒿素衍生物的重大新药创制项目中。一些没有扎实工作基础的项目最终入选,其中一个竟然是即时想出来的。这样的项目拿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资助,不能不说是我国科技界的悲哀!
当时向国家提交建议书要求资助青蒿素的深入研究,初衷是聚集国内优势研究力量,深化多学科融合,开展国际合作,使我国在青蒿素的用药基础与拓展应用研究方面,再次取得世人瞩目的创新性成果,提出新思想、新理论,保持青蒿素相关研究的优势,实质性地提升中国在世界科学的领导地位。而现在一些不透明的操作使国家的资助集中在某些当权者手中,使本来不做青蒿素,而且没有青蒿素研究基础的,甚至没有很强的科研背景的人中标。这显然是与初衷相违背的。
青蒿素的耐药性是个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型抗疟药的研究正在与青蒿素耐药性的蔓延竞跑,一旦落后,将是世界级灾难。我认为青蒿素的研究应该集中在青蒿素的作用机理研究,包括青蒿素的抗疟机理,耐药性产生机理, 抗肿瘤机理, 免疫调节机理,而不是一堆粗糙的****适应症的临床前研究,搞得好像科研工作者只要拿一本新药申报指南,按部就班就能申下临床研究批件,前期纵向拿钱,后期横向拿钱,而中间就是外包和协调,这不是正常的科研。青蒿素抗疟高效低毒,并有其他很多药理学活性,但是它的机制不清楚。国家要资助的是搞清楚这个机制,这是当年该做但是由于条件限制而没有做的,现在有条件了,我们作为青蒿素的发现国首先应该攻克的难点。
我在上周五才从非官方渠道获得所内入围的青蒿素十二个重大新药创制项目,清一色的临床前研究,有些人没有任何工作基础,真不知道评委专家是谁,评判标准是什么。从别人发表的文献中产生的去做适应症开发的思路,创新性何在呢?投机性倒是很强!而且里面的人情关系相比遴选和评判规则则透明得多。
我是今天被通知限项。诺奖团队特别资助申报时以为是不限项的,当然当时根本没有想到经费到位后会一分不得,以为总能分点钱做点事,自己还在与国外机构讨论如何引进特殊的疟原虫株,与国内的教授谈合作找靶点。在去年年底时发现自己受中心排挤到不获一分资助后还自我安慰:青蒿素既然不做,我就做点别的;暗箱操作的课题拿不上,那我就申请以透明著称的国自然。
既然青蒿素团队特别资助项目没有我的任何资助,我也不可能完成其中的任务。我希望国家自然基金委允许我从项目中退出,还我一个名额。
特殊情况, 望知悉!
沈建英
2017年3月15日
附:2015年12月7日,于屠呦呦出国领奖之前我向国家自然基金委提交的邮件:
国家自然基金委负责人:
您好!
附件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研究员牵头、联合三家国内科研单位拟定的关于青蒿素的用药基础和拓展研究的重大研究计划的立项设想。
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是我国医药界的骄傲,但很多重要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由于没有系统的持续性经费支持,我国的青蒿素研究总体上已经失去了国际领跑者的地位。我们期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能及时设立一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支撑对青蒿素的深化研究。借此聚集国内优势研究力量,深化多学科融合,开展国际合作,使我国在青蒿素的用药基础与拓展应用研究方面,再次取得世人瞩目的创新性成果,提出新思想、新理论,保持青蒿素相关研究的优势,实质性地提升中国在世界科学的领导地位。
恭颂时祺!
沈建英
2015年12月7日
沈建英 博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青蒿素中心副主任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 100700
Jianying Shen, PhD, Assoc. Prof.
Qinghaosu (Artemisinin) Research Center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No.16 Nanxiaojie, Dongzhimen Nei Ave.
Beijing 100700, China
Tel: +86-10-84252805 (7200)
Email: jyshen@icmm.ac.cn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