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经典X线平片组图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of Newborn,NEC)为一种获得性疾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黏膜缺血、缺氧、损害,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新生儿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一般多发生在早产儿、低体重儿及患有肺透明膜病的新生儿中,主要症状是腹胀,呕吐及便血。
本症是新生儿消化系统极为严重的疾病,病死率高达20%~40%。诊断和处理及时,通过积极的支持治疗和慎重及时的外科干预可改善预后,约70%病例需要非外科手术性治疗,5%~30%患儿手术后可能发生肠腔吻合部的狭窄或发生短肠综合征;诊断和处理不及时,病变进展迅速,肠坏死从黏膜层开始,逐渐累及肠壁全层,导致肠穿孔、腹膜炎和腹水,直至败血症、多脏器功能不全、DIC等危及新生儿生命!
发病机制,早产、低体重是NEC的重要发病因素,因免疫功能差,肠蠕动差,加之出生时易发生窒息,造成肠壁缺氧损伤。感染是NEC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为克雷白杆菌、大肠埃希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肠道细菌。其病理过程是在新生儿窒息、呼吸疾病、休克等缺氧、缺血基础上,肠壁血管收缩,导致肠黏膜缺血缺氧、发生坏死,使细菌侵入。脐动脉或静脉插管、换血疗法、红细胞增多症、动脉导管开放、低体温等情况时,NEC发生率较高。
临床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分类核左移,血小板减少,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测定可了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程度,指导液体和静脉营养液的治疗,粪便检查外观色深,隐血阳性,镜检下有数量不等的白细胞和红细胞。大便细菌培养以大肠埃希杆菌、克雷白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多见。血培养如培养出的细菌与粪培养一致,对诊断NEC的病因有意义。
腹部X线平片检查对诊断NEC有非常大的价值。正常新生儿肠腔气体较多,呈圆形囊团状分布于腹腔,张力中等。NEC早期仅见小肠轻、中度胀气,结肠可少气或胀气,肠腔内可有小液平,无特征性改变。中期腹腔可见连贯肠管出现,肠壁黏膜模糊,肠间隙增厚如“水洇纸”改变,提示腹腔有炎性渗出,肠管排列紊乱,肠管固定,外形僵硬。晚期变化,肠腔胀气加重,液平增多,呈阶梯状,出现典型肠梗阻改变,肠壁黏膜下层出现积气,表现为密集的小泡沫样透亮区,称肠壁囊样积气(pneumatosis cystoides intestinalis),提示病变累及肌层,浆膜下积气呈细条状、半弧形或环状透亮影。肠壁积气可经门静脉属支吸收形成门静脉积气,在肝的门脉处呈现“枯树枝样”典型征象。进一步发展导致肠穿孔,出现气腹伴大量腹腔积液。
标示和注解在二楼展开。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最后编辑于 2017-03-19 · 浏览 2.5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