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转帖】安徽医科大学Nature Genetics发布GWAS研究新成果。

发布于 2017-02-08 · 浏览 2712 · IP 江苏江苏
这个帖子发布于 8 年零 8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安徽医科大学的崔勇(Yong Cui)教授,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Timothy J Vyse教授,及香港大学的香港大学杨万岭(Wanling Y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崔勇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遗传性皮肤病,特别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遗传性角化性皮肤病的诊断、治疗方面具备丰富经验。杨万岭教授则长期致力于遗传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疾病,其发生受到遗传学(66%的遗传可能性)严重影响。SLE在不同种群间的发病率有着显著的差异,相比于非裔和亚裔个体,欧洲人的患病率要低3-4倍。近年来,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s)改变了人们对于SLE遗传病因的认识,对欧洲人群的最大型研究(4,036个病例和6,959名对照)发现了41个常染色体位点的关联证据。同时,两项已发布的中国人群GWASs研究和针对亚洲人的一些后续研究在31个位点发现了关联,其中包括未在欧洲人中公布的11个位点。因此,在这两个种群中通过GWASs已定位了52个SLE疾病易感性常染色体位点。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未有报道称完成了SLE全基因组的跨祖先(transancestral)研究。

    

 在这篇新文章中,研究人员组合了来自中国(1,659个病例和3,398个对照)和欧洲(4,036个病例和6,959对照)种群的3个GWAS数据集。对这些研究进行荟萃分析,证实一半以上发布的SLE遗传关联存在两个种群中。对中国(3,043个病例和5,074个对照)和欧洲(2,643个病例和9,032个对照)受试者开展的一项复制研究发现了10个从前未报道的SLE位点。

  这项研究提供了进一步地证据证实,大多数的SLE遗传风险多态性包含在两个种群的同一区域中。此外,比较风险等位基因频率和遗传风险评分表明在非欧洲人(包括亚洲人)中SLE患病率增高具有遗传基础。

  精准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全球医学界一大难题。2016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表观基因组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陆前进教授率研发团队,经三年努力研发出一种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新型诊断标志物,在国际上首次将对该疾病的诊断提升到基因水平。成果已申请我国和国际发明专利,有望随后应用于临床诊断中(中南大学陆前进教授研究组发文解析系统性红斑狼疮 )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712

3 1 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3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