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鉴定非二硫键引起的多聚体结合形式

发布于 2016-12-30 · 浏览 5102 · IP 浙江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8 年零 14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最近在做一个重组蛋白,其有两条不同链 ,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在一起,形成单体,分子量约80KD。 单体有活性。

表达纯化后做了一些检测。 

1、SDS-page :

160Kd处出现一条带(二聚体的位置)

80Kd处 出现两条带(Mark处有串道,可更清晰看到),提示单体及降解产物, 

20Kd处为单条链

DTT还原后 无显著变化,二聚体条带仍可见., 所有样品均为加热,加热易破坏分子间作用力。

img

2、Native page

非还原,仅一条带,位置为160Kd处,

DTT还原后反而多了聚体及单体,原条带仍存在,提示此条带不能被DTT还原。 

img

3、SEC

与Native page 类似,纯度高,分子量约160Kd.

img

综上,推测表达的蛋白为二聚,但不能被DTT还原,意味着非二硫键引起(本身序列中未配对巯基少)。 

SDS-PAGE因为变性,破坏了结构,使其部分降解(此推测还需要WB去验证)

   也尝试先DTT还原后,去跑SEC 验证是否为二硫键影响,但没做出好的结果 。 加热后去SEC,反而有多聚 产生。

  也看到过有些聚体是通过分子间作用力,但如何鉴定呢?

那么问题来了

1、此蛋白是否天然是二聚体?

2、如何再去鉴定此二聚体非二硫键引起?

3、怎么有效鉴定 二聚为分子间作用力  引起?

 多谢 多谢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5102

5 24 2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5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