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关于大学教育的一些思考

本文与其说侧重教育改革,不如说更侧重于思维方式的应用。最后得出的结论虽有点出人意料,但它只是一定思维原则与思维方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而已。之所以选择教育领域,一则因为我们熟悉,所有经过正规学习的人都至少在其中呆了十年以上,而本人既作过学生,也作过教师,对此领域相对了解。二则因其混乱,由于难有明确的评定标准,因而在教育领域矛盾的激化显得缓慢,积弊也就越深。同时又因教育渗透到任何一个领域,如从某种意义而言,管理实质上是一种教育,因而对它的首先探讨也就必要了。
在文章中或多或少地应用了四个思维原则,即长期性(连续性)、整体性(系统性)、主动性、客观性。遵循这四个原则是我所认为的避免个体悲剧产生的基础。看此文时与其着眼于结论,不如着眼于结论的推出,也许这样更能让自己受益。
首先要声明的一点是我从不否认个体现象的存在,然而这并不是这儿所要讨论的问题,不论从广度(一群人中个体行为的多少)与长度(一个人一生个体现象的发生几率)来看,寄希望于个体行为都是不可取的。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对自己及周围同学学习状态的反思是必要的,在看文章之前思考一下下列关于学校行为问题或许会有所助。
1、一堂课中究竟平均有多少同学在认真听课?
2、一个学生一学期会认真听几门课?
3、讲课老师于专业上究竟有多少水平?
4、讲课老师的演讲水平究竟有多高?
5、学生听课的水平有多高?听课有没有作为一项技能来训练?
6、教师在成为高水平教师之前需要多少节课练习,多少学生成为实验品?
7、进入社会后学校所学能应用多少?
8、进入社会后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是否仍旧为上课?学习方式的巨变是否合理?
9、学生成绩究竟是来自于上课还是来源于压力或兴趣?
10、优秀教师方法在国内的可普及性究竟有多大?
如果将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那么,我们现在花了那么多时间由教师传递知识究竟有没有必要?现在教育的效率在哪儿?我们究竟在干什么?我们究竟应干什么?
前 言
现在呼唤“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而由此也带来一些混乱,以至于有些地方将“素质教育”这个名词作为逃避工作或逃避责任的借口,因而对“素质教育”概念的澄清便是当务之急。此外,对于我国的教育,究竟是应该亦步亦趋地跟在发达国家之后呢?还是应该通过周密分析,合理规划,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案,抢占世界教育制高点,从而带动我国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呢?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一些常见的教育过程、理念的反思出发,由反思的结果试图寻求一种方法以解决这个问题。
一 教 育
我们的教育,从宏观而言,是要以尽可能少的付出培养尽可能多的于社会能作尽可能大的贡献的人。而从个人角度而言,是以尽快的速度将自己培养成为有成就的人才。因此,教育的基点应该在被教育者今后的成就上而不是在教育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成绩上。那么,最终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或知识或其他的一些能力这一方面应该尽可能接近于在社会上已经取得成就的这一部分人的共性,这样从概率而言,被教育者才有更多的成功的可能性,而作为群体而言才更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群体。
在这儿涉及到一个教育究竟是战略问题还是战术问题,教育究竟应该更注重长期性还是更注重短期效应。我们发现,实际上是我们人为地将学习过程划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等阶段,而对于大多数的被教育者,也就是我们的学生而言,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种划分的人为性,因此,我们会发现小学未毕业的学生一般对初中课程的自学缺乏信心,同样,初中未毕业的对高中课程自学缺乏信心等,然而,对于学生而言,真正的能比较大地改变命运的考试只有一个,就是高考。小学、初中的成绩其实从长远而言,并没有多大的意义,然而对这些成绩过于重视却做到了一点,就是让这些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如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这些成绩而着重于培养或继续让这些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再加上一点方法,以前的差距应该是不算什么的。如果再从更长远的角度出发,学习阶段所做的一切只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快地出成果,那么,我们就会抛去人为的阶段划分,而可能在初、高中阶段自学完大学、研究生课程。而对于一个有大学或研究生实力的学生而言,考大学又有多难呢?
尤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乎所有的所谓的神童或在小学或中学取得一些成绩的学生都是没有规规矩矩按照人为划分的阶段来学习的(在这儿,我们权且不讨论他们今后的成就)。这就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究竟是因为学生的天赋让他们成为了神童呢,还是我们的教育方式让我们成为了平常人。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4 万